首页 > 法律知识 > 房产纠纷 > 物业纠纷 > 物业纠纷二审会开庭审理吗

物业纠纷二审会开庭审理吗

跳过文章,直接获取专业解读?
来源:律图小编整理 · 2024.08.10 · 2502人看过
导读:物业纠纷的二审通常都会开庭审理,除非经过调查和询问以后,发现当事人并没有提供新的证据,也没有提出新的事实,在合议庭认为不需要开庭审理的情况下,也有可能不开庭审理。根据规定,物业纠纷的二审判决将是最终判决。
物业纠纷二审会开庭审理吗

一、物业纠纷二审开庭审理吗?

物业纠纷二审一般都会开庭审理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一百六十九条 审理方式

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上诉案件,应当组成合议庭,开庭审理。经过阅卷、调查和询问当事人,对没有提出新的事实、证据或者理由,合议庭认为不需要开庭审理的,可以不开庭审理。第二审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可以在本院进行,也可以到案件发生地或者原审人民法院所在地进行。

二、物业管理纠纷多发原因是什么?

1、物业服务合同约定不明。

目前物业服务合同多为格式化合同,合同对服务内容、服务质量、收费标准、收费方法等事项约定较为笼统,加上业主普遍契约观念不强,在与物业公司签订合同时,未仔细审查合同内容,双方容易就各自的权利义务发生争执。

2、业主维权意识苏醒。

以往物业公司与业主之间的纠纷多是物业公司向业主催讨物业管理费。随着业主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其除了关注自身权益保护外,还开始关注小区绿化改进、安全保障等公共环境问题,业主起诉物业公司未尽职责的案件明显增多。

3、物业公司服务意识淡薄。

有些物业公司错误地将自身定位为管理者而非服务者,平时缺乏与业主的沟通和交流,态度较为恶劣,导致业主对物业公司心存警惕,双方难以相互信任,一旦发生摩擦,很难通过协商途径化解纠纷。

三、怎么预防物业纠纷?

1、完善相关立法,使之更具适用性和可操作性。诉讼解决往往都是事后救济,只能治标。建议有关部门积极介入,尽快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在司法中要研究实施中出现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完善相应的法规政策,以利于司法统一,才能最终对物业管理纠纷防患于未然。

2、加强对物业管理知识的宣传。物业纠纷的起源,表面上看似乎是收费与服务问题,其实根源在于人们对物业服务的思想观念错位。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宣传,使广大业主明确应尽的权利和义务,树立“花钱买服务”的物业消费意识。

3、加强对物业管理企业的监督管理,严把物业管理公司的准入门槛。建立对物业管理企业的监督管理约束机制,对于服务能力差、业主投诉多的物业管理公司,可责令其停业整顿。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督促物业管理公司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建立“以质论价、质价相符、合同约定”的服务收费体系,加快物业管理诚信体系建设。

4、积极推动小区业主委员会的建立及有序运作。政府职能部门、开发商、物业管理企业积极配合协调,及时推动组建业主委员会,并为其有序运作,发挥职能作用提供便利和保障。教育广大业主通过业主委员会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而不是简单的拒交物业费。在业主委员内部建立业主与物业管理企业之间纠纷的自行排解机制,通过和谐手段来解决纠纷,逐步建立良好的互信氛围。

事实上,如果物业纠纷案件当中的原告和被告没有任何新的证据或新的事实,通常也不会贸然提起上诉的,因为这种情况下,即使提出上诉,二审也极有可能是维持原判,有新事实或新证据的二审的,合议庭就必须要开庭审理。


网站地图
延伸阅读:

更多#物业纠纷相关

  • 物业公司因物业费未支付被诉,业主应如何应对?业主需按约支付物业费,未支付则法院可强制执行。业主应主动承担并上缴物业服务费用,这是其法定义务。若业主同意物业使用人承担费用,仍需负连带支付责任。业主应依法履行付款义务,避免法律纠纷。
    2024-09-12 1437次阅读
  • 2024.09.16 3557次阅读
  • 开发商并未享有更换物业公司的法定授权。事实上,在商品房小区建设伊始,开发商有资格委托设置小区的前期物业管理公司,然而他却无法任意更改现有的物业公司或添加新的物业公司。实际拥有修改和变更物业服务提供公司决策权的应是该小区范围内的所有业主团体成员。
    2024-09-11 1167次阅读
  • 2024.09.28 23896次阅读
  • 在正常情况下,开发商并没有权利单方面改变物业公司的职责和角色。然而,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开发商有着选择小区前期物业服务公司的权利。但值得注意的是,假如想要更改原有的物业公司,必须要获得小区全体业主们的批准。
    2024-09-11 1282次阅读
  • 2024.08.31 2411次阅读
  • 开庭前未被收押的取保候审人员,开庭时是否会被收押取决于法院对其是否适用缓刑的评估。若适用缓刑,则不会收押;否则,可能在开庭前或后执行收押。收监流程包括法规审查、健康调查、人身物品查验、填写登记表和通知家属。
    2024-07-10 1282次阅读
  • 2024.09.14 2855次阅读
  • 根据建筑法,房地产开发企业不得妨碍业主驾车进出小区。停车位和车库的所有权应通过买卖、赠与或租赁等方式确定。占用业主共享区域的停车位归业主共同所有。小区地下停车场所有权分四种情况: 1.若计入公摊面积,归全体业主所有; 2.若开发商承诺无偿提供使用权,应随房附带,归业主所有; 3.若其成本已计入住宅开发总投入,归业主所有; 4.若不属于上述情形,归开发商所有,可单独出售。
    2024-09-12 1035次阅读
  • 2024.09.20 13794次阅读
加载更多
更多

物业纠纷最新文章

遇到物业纠纷问题?
律图专业律师 处理更可靠
快速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