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事辩护 > 刑事犯罪辩护 > 过失致人死亡罪如何取保候审?

过失致人死亡罪如何取保候审?

跳过文章,直接获取专业解读?
来源:律图小编整理 · 2024.08.21 · 2796人看过
导读:过失致人死亡罪的取保候审,是可以由犯罪嫌疑人或者家属向司法机关提出取保的申请,由司法机关对相关取保的条件进行审查,必须在符合相关条件的情况下才可以办理取保候审,具体情况结合实际而定。
过失致人死亡罪如何取保候审?

一、 过失致人死亡罪如何取保候审?

过失致人死亡罪办理取保候审,是可以由犯罪嫌疑人或者家属向办案机关提出取保书面申请,由办案机关审查确定,在三日内回复。侦查阶段,应向侦查机关申请;审查起诉阶段,应向人民检察院申请;审判阶段,应向人民法院申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符合以下条件的,可以办理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刑法》第二百三十三条规定: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二、过失致人死亡和间接致人死亡的区别

第一,在认识因素上,对他人死亡结果发生的主观估计不同。二者虽然都是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使他人死亡,但间接故意杀人中行为人对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并未发生错误的认识和估计,因而在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即他人死亡结果发生的情况下,行为人的主观认识与客观结果之间并未发生错误,主观与客观是一致的;而过于自信的过失致人死亡中,行为人和主观上认为,由于他的出身能力、技术、经验利及些外部条件,实施行为时,他人死亡的结果可以避免,即对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的客观事实发生了错误认识,在他人死亡结果发生的情况下,其主观与客观是不一致的。

第二,在意志因素上有重要区别。过于自信的过失致人死亡与间接故意杀人中的行为人虽然都不希望他人死亡结果的发生,但深入考察,二者对他人死亡结果的态度是有明显差别的。间接故意杀人的行为虽然不希望他人死亡结果的发生,但是对于他人死亡结果的发生并不持有反对态度,而是听之任之。过于自信的过失致人死亡罪中,行为人不仅不希望他人死亡结果的发生,同时也不放任这结果发生,而是希望这种结果不要发生,希望避免这种结果发生,即排斥、反对他人死亡结果的发生。

以上就是我国法律上对于过失致人死亡罪的具体认定和量刑处理情况,相关事项的办理上是需要基于实际的违法事实后果来进行认定的,对于造成了严重的违法事实的,是需要根据法律规定的程序来进行量刑判决处理的。

网站地图
延伸阅读:

刑事辩护专业问答普法

全部

更多#刑事犯罪辩护相关

  • 362次阅读
  • 因过失导致他人丧生的案件,通常不会被判处死刑。相对于故意犯罪,过失行为的主观恶意程度相对较低,因此相应的惩罚力度也相对较弱。依照我国《刑法》规定,过失导致人员死亡者,刑期将被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若情节轻微者,则将被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当然,针对每项罪行的量刑判决都会依据案件具体状况进行全面考量,例如过失的严重性、所引发的后果等等因素。
    2024-10-28 943次阅读
  • 2024.06.06 15568次阅读
  • 486次阅读
  • 1、根据我国法律规定,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2、过失致人死亡罪属于过失犯罪,是指由于过失导致他人死亡后果的行为。过失致人死亡,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致人死亡和过于自信的过失致人死亡。
    2024-09-10 869次阅读
  • 2024.09.18 2255次阅读
  • 479次阅读
  • 犯过失致人死亡罪的应该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根据《刑法》第二百三十三条,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2024-10-20 1071次阅读
  • 2024.10.09 1318次阅读
  • 350次阅读
加载更多
更多

刑事犯罪辩护最新文章

遇到刑事犯罪辩护问题?
律图专业律师 处理更可靠
快速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