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律知识 > 劳动纠纷 > 劳动关系 > 单位恶意辞退劳动者的情形有几种

单位恶意辞退劳动者的情形有几种

跳过文章,直接获取专业解读?
来源:律图小编整理 · 2024.09.16 · 2308人看过
导读:1.违反《劳动合同法》36条规定,应当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而强行解除的;2.违反《劳动合同法》39条规定,劳动者尚未达到过失性辞退条件而解除劳动关系的;3.违反《劳动合同法》40条规定,未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1个月工资而解除劳动合同的;等等。
单位恶意辞退劳动者的情形有几种

、单位恶意辞退劳动者的情形有几种

根据《劳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用人单位违法解除终止劳动合同是指如下情形:

1.违反《劳动合同法》36条规定,应当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而强行解除的;

2.违反《劳动合同法》39条规定,劳动者尚未达到过失性辞退条件而解除劳动关系的;

3.违反《劳动合同法》40条规定,未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1个月工资而解除劳动合同的;

4.违反《劳动合同法》41条规定,违法裁减人员的;

5.违反《劳动合同法》42条规定,在禁止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下强行解除的;

6.违反《劳动合同法》44条规定,违法终止劳动合同的;

7.违反《劳动合同法》45条规定,在劳动合同需顺延的情形下强行终止劳动合同的。

二、劳动合同未到期辞退怎么办

用人单位在合同还没到期时,辞退员工可以存在很多情况,无论合法与否,我国的立法也对其作出了详细的规定。

(一)合同没到期,合法辞退

根据我国立法可知,在合同还没到期的情况下,如果员工存在《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的所规定的情形,用人单位有权提前解除合同,而无需支付任何经济补偿金,也不需要提前通知。这几种合法的辞退情形主要包括:“(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二)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

(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

(四)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六)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另外,第四十六条中规定的几种情形,只要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或者额外支付一个月工资,也可以辞退员工。

当然,如果面临公司经济性裁员的情况,合同没到期遭到辞退也就难以避免的,不过即便如此,劳动者也仍旧有权获得一定的经济性补偿。

(二)合同没到期,非法辞退

如果不存在以上列举的情形,用人单位在没有任何理由情况下辞退职工,则属非法辞退:

1、如果是无故辞退,也没有支付任何经济补偿金的,可以认定该用人单位行为属于《劳动合同法》八十七条规定的违法解除劳动合同情形,应该支付二倍的赔偿金,即每工作一年支付你2个月的本人工资;

2、如果员工符合《劳动合同法》四十六条规定的,则可以按照第四十七条的赔偿标准,获得相应的经济补偿金,即每工作一年支付一个月工龄补偿;

如果在合同尚未到期,遭到辞退的情况,劳动者在与单位协商无果的情况下,可以到相关劳动部门投诉,或者直接申请仲裁

需要注意的是,在职员工符合《劳动合同法》 第42条规定在六种情形之一的情况下,禁止企业根据上述患病、不胜任工作、情势变更、经济性裁员的情形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当然,若员工存在劳动法辞退的第一至第六种情形,即便上述六种受到特殊保护的人员,企业依然可以依照劳动法进行辞退,并无需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

网站地图
律图网温馨提示:
《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婚姻法、收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民法总则、侵权责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同时废止。如果您涉及《民法典》规定的问题#点击这儿#进行查看!若需帮助可#咨询律图网律师#
延伸阅读:

更多#劳动关系相关

  • 377次阅读
  • 单位辞退劳动者一般包括无过失性辞退和过失性辞退,其中过失性辞退的情形包括:劳动者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劳动者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等。
    2024-12-10 1221次阅读
  • 2024.08.22 2354次阅读
  • 408次阅读
  • 虚假诉讼的常见情境包括:一是造事实或伪造证据,提起诉讼以企图造成他人经济损失;二是明知无事实和法律依据,仍故意提起诉讼,旨在滋扰对手或造成损害;三是反复提出无理诉讼。这些行为本质上反映了当事人主观恶意和诉讼权利的滥用。
    2024-09-24 1425次阅读
  • 2024.09.28 2522次阅读
  • 419次阅读
  • 交通肇事罪中的六种严重情节包括:(1)致两人或多人死亡,或者导致五人以上重伤且负有事故的全部或主要责任;(2)造成六人及以上的死亡,并且负有事故同等责任;(3)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负担事故的全部或主要责任,却无力赔偿额度达到六十万元以上;(4)饮酒或者吸食毒品之后驾驶机动车的行为;(5)未取得驾驶资格驾驶机动车的情况;(6)明知是安全装置不全或者安全机件失灵的机动车仍进行驾驶的行为。
    2024-08-30 986次阅读
  • 2024.09.19 8928次阅读
  • 419次阅读
加载更多
更多

劳动关系最新文章

遇到劳动关系问题?
律图专业律师 处理更可靠
快速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