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律知识 > 债权债务 > 债务纠纷 > 管理人通知已知债权人引起诉讼时效中断吗?

管理人通知已知债权人引起诉讼时效中断吗?

跳过文章,直接获取专业解读?
来源:律图小编整理 · 2024.08.29 · 2326人看过
导读:管理人通知已知债权人是可以引起诉讼时效中断的,这属于诉讼时效中断条件的请求行为,在发出相关请求后,可以导致诉讼时效中断,并重新计算诉讼时效,具体情况应当结合实际来进行合法的认定。
管理人通知已知债权人引起诉讼时效中断吗?

一、管理人通知已知债权人引起诉讼时效中断吗?

根据民法通则第140条的规定,中断诉讼时效的事由包括提起诉讼(起诉)、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请求)或者同意履行义务(承诺)。这些事由区别于中止诉讼时效的事由,都是依当事人主观意志而实施的行为。诉讼时效的目的是促使权利人行使请求权,消除权利义务关系的不稳定状态,从而诉讼时效进行的条件是权利人不行使权利,如果当事人通过实施这些行为,使权利义务关系重新明确,则诉讼时效已无继续计算的意义,当然应予以中断。

1.起诉。即权利人依诉讼程序主张权利,请求人民法院强制义务人履行义务。起诉行为是权利人通过人民法院向义务人行使权利的方式。故诉讼时效因此而中断,并从人民法院裁判生效之时重新起算。

2.请求。这里指权利人直接向义务人作出请求履行义务的意思表示。这一行为是权利人在诉讼程序外向义务人行使请求权。改变了不行使请求权的状态,故应中断诉讼时效。

3.认诺。即义务人在诉讼时效进行中直接向权利人作出同意履行义务的意思表示。基于义务人认诺所承担的义务,使双方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重新得以明确,诉讼时效自此中断,并即时重新起算。认诺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包括部分清偿、请求延期给付、支付利息、提供履行担保等。

二、诉讼时效中断的法律效果

诉讼时效中断的事由发生后,已经过的时效期间归于无效,中断事由存续期间,时效不进行,中断事由终止时,重新计算时效期间。但如何确认中断事由的终止,因事由的性质有别而有所不同:

(1)因请求或同意中断时效的,书面通知应以到达相对人时为事由终止;口头通知应以相对人了解时为事由终止。在时效期间重新起算后,权利人再次请求或义务人再次同意履行义务的,诉讼时效可再次中断。

(2)因提起诉讼或仲裁中断时效的,应于诉讼终结或法院作出裁判时为事由终止;权利人申请执行程序的,应以执行程序完毕之时为事由终止。

(3)因调解中断时效的,调处失败的,以失败之时为事由终止;调处成功而达成合同的,以合同所定的履行期限届满之时为事由终止。

有关诉讼时效中断的条件就是上述这些情况,管理人通知已知债权人的情况下,显然是属于诉讼时效中断的请求行为,可以导致诉讼时效中断,诉讼时效的中断在司法实践中是比较常见的,只有在符合诉讼时效中断的条件下才可以认定。

网站地图
律图网温馨提示:
《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婚姻法、收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民法总则、侵权责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同时废止。如果您涉及《民法典》规定的问题#点击这儿#进行查看!若需帮助可#咨询律图网律师#
延伸阅读:

更多#债务纠纷相关

  •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两人打斗致对方骨折构成故意伤害罪。若伤害鉴定为重伤,加害人可能面临三至十年有期徒刑。判决时会考虑伤害程度、犯罪情节及加害人的自首、立功等情况。特别情况下,如防卫过当,也会影响判决。
    2024-08-28 1238次阅读
  • 2024.08.13 3317次阅读
  • 公司在解散清算时,对公司所负债务有清偿义务,清算组应当通知各债权人尽快申报债权。清算组未按照规定履行通知和公告义务,导致债权人未及时申报债权而未获清偿,债权人可主张清算组成员对因此造成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2024-09-18 1331次阅读
  • 2024.08.29 2034次阅读
  • 具体侵害商标权的行为有以下几种:一是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或类似商品上使用与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商标的行为;二是销售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的行为;三是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的行为。
    2024-05-10 1304次阅读
  • 2024.09.05 2004次阅读
  • 发送信息可中断诉讼时效。中断情形包括启动诉讼、提出要求或履行承诺等,均基于当事人意愿。诉讼时效旨在激励权利人积极维权,消除模糊性和不稳定性。若权利人保持沉默,诉讼时效则失去意义。当事人采取行动明确权利义务关系时,诉讼时效中断。
    2024-03-26 1345次阅读
  • 2024.09.29 2134次阅读
  • 知情权识别的判断需依据确凿证据,如当事人明确陈述、清晰照片或视频、副本音频或文字资料及公正无私证词等。法律上,即便未意识到权益受损,只要客观上具备知晓的充分条件,即应被认定为理应了解的情形。
    2024-05-02 1482次阅读
  • 2024.09.28 2026次阅读
加载更多
更多

债务纠纷最新文章

遇到债务纠纷问题?
律图专业律师 处理更可靠
快速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