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解答 > 财产分割精选解答 > 离婚后财产纠纷判决的依据是什么

离婚后财产纠纷判决的依据是什么

时间:2024.06.22 标签: 婚姻家庭 财产分割 阅读:1473人
律师解析:
离婚时,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
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按照照顾子女、女方和无过错方权益的原则判决。
对夫或者妻在家庭土地承包经营中享有的权益等,应当依法予以保护。
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七条
离婚时,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按照照顾子女、女方和无过错方权益的原则判决。对夫或者妻在家庭土地承包经营中享有的权益等,应当依法予以保护。
版权声明:本平台对图文内容模式享有独家版权,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转载。

财产分割协议书是有效的。夫妻之间在婚前或婚姻存续期间,可以约定夫妻财产协议,约定的夫妻财产协议可以到公证处进行公证。公证可以加强法律效力,夫妻财产约定不公证也还是有效的。......

按照规定,离婚时,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按照照顾子女、女方和无过错方权益的原则判决。而离婚时,个人财产不需要进行分割,个......

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财产应当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离婚时,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照顾子女和女方权益的原则判决。......

图文精选 普法视频 语音解答
  • 协议离婚后财产可以重新分配吗

    周玲律师

    1、离婚时,未对婚姻续存期间财产进行分割,离婚后双方可协议分割或通过法院诉讼分割:2、离婚时,一方隐瞒或藏匿婚姻期间属于夫妻共有的财产,离婚后被对方查获,对方可通过法院诉讼要求重新分割。

    播放量:1021 2022-06-09
  • 婚前财产公证流程

    周玲律师

    1、当事人要准备好公证需要的材料。2、与约定内容有关的财产所有权证明。如房产证、未拿到产权证的购房合同和付款发票等能证明财产属性的证明等。3、双方已经草拟好的协议书。4、双方当事人当着公证员的面在婚前财产协议书上签名。至此,婚前财产公证的程序履行完毕。

    播放量:832 2022-06-09
  • 夫妻一方去世共同财产应该如何分配

    万鹿勇律师

    1、夫妻共同财产分配。夫妻双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取得的共同财产,除有约定的以外,如果分割遗产,应当先将共同所有的财产的一半分出为配偶所有,其余的为被继承人的遗产。2、夫妻死亡一方遗产分配。同一顺序继承人继承遗产的份额,一般应当均等。对生活有特殊困难的缺乏劳动能力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应当予以照顾。

    播放量:596 2022-06-09
陈萃璐律师

天津益清律师事务所

陈萃璐律师,985院校硕士毕业,天津益清律师事务所律师。生于法律世家,父亲是一位从业多年的老律师,深受父亲熏陶,对律师行业充满敬畏。陈萃璐律师法学理论功底扎实,做事认真负责,专长包括但不限于婚姻家庭、合同纠纷、债权债务、房产纠纷等各类民商事案件,从业以来代理的数百起案件中大多数案件均以胜诉或调解结案,最大限度的维护了当事人的利益,深受当事人好评。

咨询该律师
  • 婚内离婚怎么分财产

    1222人阅读

    婚内离婚分财产,夫妻共同财产先由双方协商,协商不成法院依财产情况,照顾子女、女方及无过错方权益判决。个人财产归个人,无需分割。常见共同财产包括工资、经营及知识产权收益等;个人财产如婚前财产、人身损害赔偿等。婚后共购房产一般平均分割,一方有过错,无过错方可请求多分,具体由法院裁定。

  • 离婚男方的金饰可以拿走吗

    1868人阅读

    男方婚前购置的金饰属个人财产,离婚时可带走;婚后购买且无特别说明的,视为夫妻共同财产,离婚一般平均分配,男方只能拿走自己份额。若婚姻期间对金饰归属有特殊约定,则按约定执行。判断男方能否拿走金饰主要看购买时间与有无特殊约定,情况不明时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处理财产问题。

  • 婚内财产协议里的房产约定有效吗

    1214人阅读

    婚内财产协议中关于房产的约定大多有效。当协议是双方真实意愿,不违背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不抵触公序良俗时,通常会被认定有效,夫妻对婚内财产的约定是对财产权利的处置。约定清晰的房产协议在财产纠纷时是重要依据,但存在欺诈等非真实意愿或违法情况,约定可能无效或部分无效,其效力需结合实际综合判断。

  • 夫妻财产约定书丢了怎么办

    1855人阅读

    夫妻财产约定书丢失后的处理方式:若在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的,可向原机关申请查阅档案获取证明;若委托律师等起草并保管的,可联系相关人员提供副本或重新出具证明。若涉及重要财产权益,为防纠纷可重新签订约定书明确权益。总之,要依据具体情况采取恰当措施维护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