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解答 > 财产分割精选解答 > 如何把共同财产变成个人财产

如何把共同财产变成个人财产

时间:2024.06.25 标签: 婚姻家庭 财产分割 阅读:1314人
律师解析:
可以通过书面约定的方式进行。
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五条 男女双方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者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约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适用本法第一千零六十二条、第一千零六十三条的规定。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的约定,对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约定归各自所有,夫或者妻一方对外所负的债务,相对人知道该约定的,以夫或者妻一方的个人财产清偿。
版权声明:本平台对图文内容模式享有独家版权,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转载。

财产分割协议书是有效的。夫妻之间在婚前或婚姻存续期间,可以约定夫妻财产协议,约定的夫妻财产协议可以到公证处进行公证。公证可以加强法律效力,夫妻财产约定不公证也还是有效的。......

按照规定,离婚时,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按照照顾子女、女方和无过错方权益的原则判决。而离婚时,个人财产不需要进行分割,个......

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财产应当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离婚时,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照顾子女和女方权益的原则判决。......

图文精选 普法视频 语音解答
  • 协议离婚后财产可以重新分配吗

    周玲律师

    1、离婚时,未对婚姻续存期间财产进行分割,离婚后双方可协议分割或通过法院诉讼分割:2、离婚时,一方隐瞒或藏匿婚姻期间属于夫妻共有的财产,离婚后被对方查获,对方可通过法院诉讼要求重新分割。

    播放量:1021 2022-06-09
  • 婚前财产公证流程

    周玲律师

    1、当事人要准备好公证需要的材料。2、与约定内容有关的财产所有权证明。如房产证、未拿到产权证的购房合同和付款发票等能证明财产属性的证明等。3、双方已经草拟好的协议书。4、双方当事人当着公证员的面在婚前财产协议书上签名。至此,婚前财产公证的程序履行完毕。

    播放量:832 2022-06-09
  • 夫妻一方去世共同财产应该如何分配

    万鹿勇律师

    1、夫妻共同财产分配。夫妻双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取得的共同财产,除有约定的以外,如果分割遗产,应当先将共同所有的财产的一半分出为配偶所有,其余的为被继承人的遗产。2、夫妻死亡一方遗产分配。同一顺序继承人继承遗产的份额,一般应当均等。对生活有特殊困难的缺乏劳动能力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应当予以照顾。

    播放量:596 2022-06-09
陈萃璐律师

天津益清律师事务所

陈萃璐律师,985院校硕士毕业,天津益清律师事务所律师。生于法律世家,父亲是一位从业多年的老律师,深受父亲熏陶,对律师行业充满敬畏。陈萃璐律师法学理论功底扎实,做事认真负责,专长包括但不限于婚姻家庭、合同纠纷、债权债务、房产纠纷等各类民商事案件,从业以来代理的数百起案件中大多数案件均以胜诉或调解结案,最大限度的维护了当事人的利益,深受当事人好评。

咨询该律师
  • 离婚房子归一方房贷怎么处理

    1774人阅读

    离婚时房子归一方,房贷处理有多种方式。若一方继续还房贷,另一方无需分担,但分割房屋价值要考虑未还贷款部分;若协商让另一方承担部分或全部房贷,需在离婚协议明确,违约由承担方负责;若一方无法承担,另一方可选承担房贷并补偿对方或卖房还款后分割余款。应明确协议避免纠纷。

  • 房产在夫妻名下离婚怎样分割

    1027人阅读

    夫妻离婚分割房产,通常依据《民法典》及相关司法解释。婚后共同购买的房产一般为共同财产,可协商归属,协商不成可起诉,法院会考虑出资、子女等因素判决。婚前一方购买婚后共同还贷,增值及还贷部分为共同财产,未还贷方有权获补偿。一方父母出资,明确只赠与一方属个人财产,未明确则可能为共同财产,具体需具体分析。

  • 离婚后对未分割的财产如何起诉

    1012人阅读

    离婚后对未分割财产提起诉讼,关键要先确定财产是否为夫妻共同财产。若属共同财产,可向法院起诉分割,起诉时需备好财产凭证等证据。法院会根据财产性质、来源等审理决定分割方式和比例。诉讼时效一般三年,从知晓权利被侵害日起算。诉讼请求要清晰合理,起诉需谨慎准备,按法律规定维护权益。

  • 起诉离婚三金要退还吗

    1724人阅读

    作为彩礼性质的“三金”,在一些情形下可能需退还,如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办理登记但未共同生活、婚前给付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等。若已登记且共同生活一段时间,一般不可要求退还,但有给付致生活困难等特殊情况,需据情判断。是否退还及退还金额等,要结合实际与证据,由法院依法认定裁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