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精神病患者是否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需要依据具体情况进行判定。依照法律规定,精神病患者可分为有限制行为能力的精神病患以及无完全行为能力的精神病患两类。若属于前者且在精神状况稳定的前提下实施了某种行为,他们仍须对该等行为所造成的损害负有民事责任;严重者,甚至可能构成刑事犯罪——故意伤害罪。
精神疾病患者犯罪处理策略要分情况而定:如果患者完全丧失刑事责任能力,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如果患者完全具备刑事责任能力,在意识清醒且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情况下,应该承担刑事责任;如果患者属于限制刑事责任能力,只对能理解的行为结果负责,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间歇性精神病人在发病的时候如果没有办法对自己的行为做出判断和控制,导致了不好的结果,那么需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就要看经过评估之后的结果了;要是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或者还没有完全丧失认知和控制能力的时候犯罪,那么就需要承担刑事责任了。
不是精神病人犯罪就不处罚。具体情况是:一、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不处罚。二、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时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要处罚。三、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不是精神病人犯罪就不判刑。具体情况是:一、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不判刑。二、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时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要判刑。三、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