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解答 > 劳动仲裁精选解答 > 劳动仲裁有时效限制吗

劳动仲裁有时效限制吗

时间:2024.09.13 标签: 劳动纠纷 劳动仲裁 阅读:812人
律师解析:
劳动仲裁是有限定时效的,也就是说劳动关系仲裁的时效为一年。
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
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
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
劳动关系存续期间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
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法律依据: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
【仲裁时效】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
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版权声明:本平台对图文内容模式享有独家版权,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转载。

如果劳动者被用人单位拖欠工资,可以到相关部门投诉或者劳动仲裁。具体方式可以到劳动部门的保障监察大队投诉,也可直接申请劳动仲裁。如果对仲裁结果不满意可以在拿到仲裁书后15天......

被辞退可以申请劳动仲裁。申请劳动仲裁的当事人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必须提交书面申请。申请书应当写明:申诉人姓名、职业、住址、工作单位,企业的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的姓名、职......

具体方法是:当事人对劳动争议案件的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仲裁裁决被人民法院裁定撤销的,当事人可以自收到裁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

图文精选 普法视频 语音解答
郭培员律师

北京嘉维律师事务所

郭培员律师,办理了大量的刑事辩护、公司经营、劳动工伤、合同事务等纠纷案件,并担任多家公司的法律顾问,其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耐心负责的沟通方式,得到了当事人的好评。 郭培员律师思维敏捷,法律专业知识娴熟,办案经验丰富,精通各种法律法规;熟悉各类公文、法律文本的书写;具有较强的表达、沟通能力和判断能力及逻辑分析能力;擅长与人交往,有较好的团队精神。 郭培员律师办案认真,严谨,细致,为当事人争取合法利益,深得当事人好评。对当事人来说一个小案子可能就是一生的大案子,用专业、专心的态度服务好每一位委托人是本人服务宗旨。 由于工作时间繁忙,经常出庭、来往看守所等办案机关,不可能时刻盯在网上回复您的问题,如果问题紧急建议直接拨打电话,希望给您满意的回答!

咨询该律师
  • 劳动仲裁结果如果单位不执行怎么办

    1599人阅读

    当劳动仲裁结果单位拒不执行时,劳动者可向有管辖权法院申请强制执行。需提交劳动仲裁裁决书、身份证明等材料。法院会调查单位财产,有银行存款可冻结,有房产查封、车辆扣押,通过拍卖变卖财产支付劳动者款项。若单位无财产,法院可能将其纳入失信名单,限制高消费。劳动者应积极配合法院工作。

  • 劳动仲裁送达回证送去执行局多久强制执行

    1516人阅读

    劳动仲裁送达回证送至执行局后,一般6个月左右开始强制执行,但这不是绝对时间。实际执行时间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案件复杂程度,涉及诸多法律程序等会使执行延迟;被执行人配合情况,积极配合可使执行提前。若被执行人无财产或财产难执行,执行耗时久,申请人应积极提供线索,双方共同努力保障权益。

  • 私人商户被劳动仲裁了会怎么样

    1319人阅读

    私人商户遭遇劳动仲裁会面临诸多麻烦。仲裁裁决具法律效力,商户须履行义务,如支付拖欠工资和经济补偿,否则劳动者可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法院会采取多种措施。同时,仲裁结果影响商户声誉,致合作受阻。若商户仲裁中违法违规,还会面临行政处罚。因此,商户应积极配合、履行义务,避免严重后果。

  • 劳动仲裁怎么发起

    1490人阅读

    发起劳动仲裁步骤:先精心准备劳动合同、工资条、考勤记录等核心证据;再前往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领取并按要求填写仲裁申请书,写明双方信息、仲裁请求等;接着提交申请书与证据材料,缴纳按标的额比例收取的仲裁费用;仲裁委员会审查受理后通知双方;仲裁时双方积极参与庭审;最后仲裁庭裁决,不服可在规定期限内起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