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解答 > 劳动争议精选解答 > 恶意拖欠工资如何定罪

恶意拖欠工资如何定罪

时间:2024.05.21 标签: 劳动纠纷 劳动争议 阅读:1111人
律师解析:
劳动者报案后,公安机关通关立案侦查,收集相关有罪证据,证实该单位应当以恶意欠薪罪定罪处罚
恶意欠薪罪的立案标准
1、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也就是说当事人基本上有支付劳动报酬的能力但以各种理由拒绝支付;
2、数额较大,对于数额较大的具体定义还未明确规定,一般涉及数额为5000到10000的均可以被认定为数额较大。
法律依据:
《刑法》第二百七十六条
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数额较大,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有前两款行为,尚未造成严重后果,在提起公诉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并依法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版权声明:本平台对图文内容模式享有独家版权,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转载。

公司整合赔偿为:单位发生重大改变,公司辞退员工可以按照裁员的情况来处理,单位需要支付员工经济补偿。经济补偿按照工作满一年一个月本人工资,不满半年按照半年计算,满半年不满一......

公司合并如果辞退员工的话需要支付员工相应的经济补偿。具体补偿的标准是:经济补偿按照工作满一年一个月本人工资,不满半年按照半年计算,满半年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

工厂合并,如果没有辞退员工,员工正常工作的,不需要赔偿,如果辞退员工的需要支付员工经济补偿。具体补偿的标准是: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

图文精选 普法视频 语音解答
  • 遭遇恶意欠薪,员工该怎么办

    钟玉琳律师

    一,是通过工会与用人单位协商解决;二,是可以向劳动保障监察部门投诉举报,由其责令用人单位来解决;三,是有争议的,可以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调解来解决;四,是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五,是求助社会、媒体的力量。

    播放量:1476 2022-06-07
  • 如何理解劳动争议调解

    钟玉琳律师

    劳动争议调解是指在企业与员工之间,由于社会保险、薪资、福利待遇、劳动关系等发生争议时,由第三方例如专业性的人才机构、争议调解中心等,进行的和解性咨询,通过劳动争议调解达到法律咨询、和解方式等的说明。

    播放量:1350 2022-06-07
  • 劳动争议向法院起诉前提条件是什么

    钟玉琳律师

    当事人提起劳动纠纷诉讼应当具备以下条件:(1)起诉人必须是劳动争议的一方当事人,即用人单位或劳动者。(2)必须有明确的被告。(3)必须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4)必须经劳动争议仲裁机关仲裁。(5)必须在法律规定的时效期限内提起诉讼。

    播放量:831 2022-06-07
张晓旭律师

辽宁权秉律师事务所

 “以智帮人,以理服人,以法护人”

咨询该律师
  • 劳动纠纷起诉期多久

    1387人阅读

    劳动纠纷起诉期一般为一年,从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侵害之日起算。劳动关系存续因拖欠劳动报酬争议申请仲裁不受一年时效限制,终止则需在终止之日起一年内申请。此起诉期即诉讼时效,超时效起诉权利难获法律有效保护。处理劳动纠纷时,要留存好劳动合同、工资条、工作记录等重要证据。

  • 派遣员工被辞退怎么赔偿

    1793人阅读

    派遣员工被辞退后的赔偿依《劳动合同法》等法规。若劳务派遣单位违法解除合同,按经济补偿标准二倍支付赔偿金,经济补偿按工作年限算,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不同年限有不同算法。如某员工工作三年月工资5000元,应获赔偿金30000元。但实际赔偿因工作年限、工资等因素及相关约定而不同。

  • 劳务纠纷一审判决后还可以上诉吗

    1435人阅读

    劳务纠纷司法程序中,一审判决后当事人有上诉权利。对地方一审判决有异议,可在判决书送达十五日内向上一级法院上诉。上诉需递交上诉状,写明当事人信息、原审法院名称、案件编号案由、上诉请求及理由。上诉状通过原审法院提交并按对方人数准备副本,原审法院会送达副本,对方十五日内提答辩状,不提交不影响审理。

  • 劳动纠纷一审开完庭多久出判决书

    2000人阅读

    劳动纠纷一审开庭后,法院依审限作判决书。简易程序审限三个月,从立案起算,一般一个半月左右出判决;普通程序审限六个月,通常三个月左右出判决。但具体时间受案件复杂程度、法院工作安排等因素影响,如需延长审限会向当事人说明。等待判决时当事人要保持联系方式畅通,以便接收通知了解案件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