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解答 > 经营管理精选解答 > 个体工商执照年检

个体工商执照年检

时间:2024.06.03 标签: 公司经营 经营管理 阅读:1096人
律师解析:
工商年检是企业每年都必须要做的一项工作,工商年检现在已经全面升级为网上申报,可以搜索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进行在线申报。
进入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后,选择企业所在的省区进行登陆。
需要记住的是,每年的6月30日之前为申报期限,如果超过期限没有申报,会被纳入异常经营监管名单中。
企业年检需要的资料包括企业的注册号和填报人的身份信息,填报人id可以直接在网上进行注册获得,记住所有信息需要在线填写,网站不具备模板上传功能。
企业公示需要企业的财务年度报表和利润表,按照实际情况进行填报。
部分企业未设立的部门或不具备的人员条件可以不填写,不会影响申报。
版权声明:本平台对图文内容模式享有独家版权,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转载。

在中国境内(不含港、澳、台地区)注册的企业,近三年内通过自主研发、受让、受赠、并购等方式,或通过5年以上的独占许可方式,对其主要产品(服务)的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员工手册是企业规章制度、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的缩影,是企业内的“法律法规”。员工手册还起到了展示企业形象、传播企业文化的作用。在企业单方面解聘员工时,合法的员工手册往往会成......

收益性支出是企业单位在经营过程中发生、其效益仅与本会计年度相关、因而由本年收益补偿的各项支出。这些支出发生时,都应记入当年有关成本费用科目。收益性支出不同于资本性支出,前......

图文精选 普法视频 语音解答
  • 隐名股东认定股东资格有哪些规定

    刘婉芬律师

    隐名股东在请求认定为公司股东时,需提供证据证明其与名义股东之间存在合法有效的代持股协议,同时需要注意若隐名股东以规避法律的强制性规定为目的,如为规避法律禁止某些主体投资特定行业的禁止性规定,以他人名义投资,则隐名股东与名义股东之间签订的合同会因违反《民法典》的规定被认定无效。

    播放量:1129 2022-06-15
  • 如何确认股东资格

    刘婉芬律师

    隐名股东在请求确认其为公司股东时,需提供证据证明其与名义股东之间存在合法有效的代持股协议,同时需要注意若隐名股东以规避法律的强制性规定为目的,如为规避法律禁止某些主体投资特定行业的禁止性规定,以他人名义投资,则隐名股东与名义股东之间签订的合同会因违反《民法典》的规定被认定无效。

    播放量:940 2022-06-15
  • 股东分红的条件是什么

    彭彦林律师

    股东分红的基本条件:只要企业的收益大于支出,也就是盈利,股东便可以分红,这是基本条件。另外,还有一个是事先约定,有的企业为了发展需要或者对于股东回本诉求,也有约定了3年没有现金分红的情况。还有的企业,以股票增发的形式分红来替代现金分红。

    播放量:340 2022-06-09
樊佳佳律师

上海博和汉商(杭州)律师事务所

樊佳佳律师,上海博和汉商(杭州)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秉持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尽可能维护当事人一点一滴的合法权益,获得了当事人的一致好评。擅长业务领域包括法律顾问、合同纠纷、债权债务、工程建筑、劳动纠纷、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等各类民商案件。提供审核合同、修改合同、拟定合同、婚前婚内各种协议等服务。

咨询该律师
  • 分公司需要在当地缴纳工会经费吗

    1831人阅读

    分公司是否在当地缴纳工会经费,取决于法律地位和当地规定。独立核算法人单位一般按当地规定缴纳,因其有独立经营和纳税资格。非独立核算法人单位情况复杂,通常由总公司统一缴纳,但部分地区规定,只要有职工工资发放,分公司就得按比例在当地缴纳,以保障职工权益。

  • 独资企业可转让吗

    1786人阅读

    独资企业可转让,需签订转让协议并办理相关手续。协议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包括转让价格等。转让后受让人成为新所有者并承担原企业债务。但仅签协议不够,还得办理工商变更登记等手续,以获法律认可与公示,防止因手续不全引发法律纠纷,交易无效,双方都应重视法定程序。

  • 分公司是否可以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1794人阅读

    分公司原则上无独自享有和承担民事义务的权力,因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其民事责任一般归总公司。不过在特殊情况下,分公司若获总公司明确授权,可在授权范围内自主开展民事活动并独立担责,但若其行为超出授权范围,总公司仍需对相关行为负责。

  • 和公司签了竞业限制怎么解决

    1199人阅读

    竞业限制是雇佣双方劳动合同中的法律约定,员工到竞争单位就业或创业需遵守。签署竞业限制协议后要审查条款合法性合理性,其期限最长不超两年。若协议不公平可协商修订,公司无故拒付补偿金且催告后仍不支付,员工可申请解除约定,解决办法依实际情况和协议内容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