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解答 > 家事纠纷精选解答 > 怎么证明受胁迫

怎么证明受胁迫

时间:2024.06.16 标签: 婚姻家庭 家事纠纷 阅读:1025人
律师解析:
可以收集相关的证人证言书证物证等来证明自己是被胁迫的。
这个举证可以从对方和自己的意思表面,自己的录音录像,或者是有案发现场目击者进行作证。
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一百五十条
一方或者第三人以胁迫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胁迫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刑事诉讼法》第五十条
可以用于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都是证据。证据包括:
(一)物证;
(二)书证;
(三)证人证言;
(四)被害人陈述;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
(六)鉴定意见;
(七)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
(八)视听资料、电子数据。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
版权声明:本平台对图文内容模式享有独家版权,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转载。

老人的丧葬费是由老人的近亲属来领取。丧葬费,具体是指侵害自然人的生命权致使受害人死亡的,受害人的亲属对死者进行安葬所产生的丧葬费用的相关支出。......

章娜律师
章娜律师
18816615587
咨询我

老人的丧葬费是由老人的近亲属来领取。丧葬费,具体是指侵害自然人的生命权致使受害人死亡的,受害人的亲属对死者进行安葬所产生的丧葬费用的相关支出。......

章娜律师
章娜律师
18816615587
咨询我

不属于谁,但老人的丧葬费是由老人的近亲属来领取,用于为老人处理生后事,不足部分继承人承担。丧葬费,具体是指侵害自然人的生命权致使受害人死亡的,受害人的亲属对死者进行安葬所......

章娜律师
章娜律师
18816615587
咨询我
图文精选 普法视频 语音解答
  • 没有监护权的一方抢走孩子违法吗

    刘双律师

    如果孩子被没有监护权的一方抢走,不构成刑事犯罪,但是属于民事纠纷。作为孩子直接监护人的一方,可以在第一时间报警处理或者到法院起诉对方维权。需要注意的当事人应当注意监护权和抚养权是属于两个概念,一般情况下夫妻离婚,监护权男女均有,没有抚养权,但不是无监护权。

    播放量:601 2022-06-09
  • 胁迫结婚如何救济

    易轶律师

    我国将被迫结婚的这种婚姻状况定性为可以被撤销的婚姻。当事人需要主动提出对婚姻请求撤销的申请,通常当事人可以由两种方式寻求救济:(一)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撤销该婚姻。(二)可向婚姻登记机关请求撤销其婚姻。

    播放量:615 2022-06-09
  • 丧假直系亲属的范围有哪些

    易轶律师

    1、直系亲属包括父母、配偶和子女。2、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岳父母或者公婆过世,也列入可享受丧假的范围。对于超出这一范围的亲属,企业有自行解释权。3、由于我国历史形成的风俗,祖辈的丧礼,孙辈一般也在必须列席的范围内。

    播放量:1005 2022-06-09
章娜律师

上海沪元律师事务所

从业12年资深婚姻家事,劳动纠纷律师,长期从事民商事诉讼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在劳动纠纷,刑事辩护,婚姻家事继承纠纷,合同纠纷、房产纠纷,债权债务纠纷等多个领域均有十多年的诉讼经验;已为1000+当事人解决婚姻家事法律问题。

咨询该律师
  • 公户里100万怎么取出来

    1545人阅读

    公户资金支取需依具体情形、公司财务制度及法律法规。正常经营业务支出如付货款、发工资等,可通过支票、网银转账支取,要遵循审批流程与财务规定;提取备用金需按规定申请获批后支取。无合理理由大额支取可能遭监管询问,甚至涉嫌违法。总之,公户资金支取要合法合规,结合实际办理。

  • 奶奶是户主孙女可以变更成户主吗

    1331人阅读

    在中国进行户主变更需满足条件。家庭户内变更户主常见于原户主死亡、失踪等情况。孙女若想变更为户主,需奶奶同意、当地户籍部门准许,且孙女成年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变更时要向户籍所在地公安机关提交书面申请及户口本、亲属关系证明等材料。若奶奶健在且正常履职,无特殊情况,一般难以变更。

  • 父母健在子女有权分家吗

    1853人阅读

    我国法律未明确禁止父母健在时子女分家。对于家庭共有财产,家庭成员可协商分割,依法定程序且遵循自愿公平原则,如订立分家析产协议明确份额即可。但父母个人财产,子女无权擅自分割,父母有完全处分权。处理分家事务应遵循民法基本原则,最好书面明确约定,以避免纠纷。

  • 怎么才算明知

    1348人阅读

    在法律范畴,“明知”指明确知晓或理应知晓。明确知晓靠直接证据,如亲眼见、亲耳听等。“应当知道”属推定明知,依一般人认知、行为人职业特点或特定注意义务判定,像商业交易中理性从业者应察觉基本风险,忽视则可能被认定“应当知道”。此在刑法故意犯罪、民法欺诈认定等诸多法律关系中均有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