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解答 > 毒品辩护精选解答 > 非法生产制毒物品量刑

非法生产制毒物品量刑

时间:2024.05.08 标签: 刑事辩护 毒品辩护 阅读:972人
律师解析:
要分情况来看:
一、非法生产醋酸酐、乙醚、三氯甲烷或者其他用于制造毒品的原料、配剂,情节较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
二、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三、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五十条
违反国家规定,非法生产、买卖、运输醋酸酐、乙醚、三氯甲烷或者其他用于制造毒品的原料、配剂,或者携带上述物品进出境,情节较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
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明知他人制造毒品而为其生产、买卖、运输前款规定的物品的,以制造毒品罪的共犯论处。单位犯前两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两款的规定处罚。
版权声明:本平台对图文内容模式享有独家版权,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转载。

该行为构成贩卖毒品罪。具体量刑是:一、贩卖鸦片不满二百克、海洛因或者甲基苯丙胺不满十克或者其他少量毒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二、情节严重的,处三......

最少判15年。《刑法》第三百四十七条,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有符合情形的,处十五年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走私、贩卖、运输、制造鸦片一千克以上、海......

对犯罪首要分子从重处罚。走私、贩卖、运输、制造鸦片不满二百克、海洛因或者甲基苯丙胺不满十克或者其他少量毒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

图文精选 普法视频 语音解答
  • 非法持有毒品罪立案标准

    高发星律师

    (一)非法持有“毒品数量较大”(同上),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二)非法持有“毒品数量较大”,且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情节严重”,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播放量:896 2022-06-08
  • 容留吸毒怎么认定

    康欣律师

    行为人无论是提供场所、吸毒器具,还是提供毒品,只要是与其他吸毒人员之间没有毒品交易行为,就不构成贩卖毒品罪,否则就应当以容留他人吸毒罪与贩卖毒品罪数罪并罚。

    播放量:801 2022-06-08
  • 吸毒被抓会被判刑吗

    周玲律师

    单纯吸毒不触犯刑法,但应受行政处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二千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一)非法持有鸦片不满二百克、海洛因或者甲基苯丙胺不满十克或者其他少量毒品的;(二)向他人提供毒品的。

    播放量:776 2022-06-07
师本领律师

云南玉源律师事务所

师本领律师,男,汉族,1997年毕业于云南大学,1999年从事专职律师工作,系云南玉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擅长经济合同风险防范,诉讼策略策划、刑事辩护,担任企业法律顾问。曾成功办理多件重大、疑难的经济、刑事案件。

咨询该律师
  • 涉嫌组织黄赌毒怎么判刑

    1366人阅读

    涉及组织卖淫、赌博及贩毒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判刑依犯罪情节和相关法规确定。组织卖淫罪一般处五年至十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严重处十年至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组织赌博罪视情况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等并处罚金,开设赌场情节不同量刑有别;贩毒不论数量均担刑责,量刑依毒品种类、数量等,最低三年以下,最高死刑。

  • 贩冰毒罪判刑多少年

    1808人阅读

    走私和贩卖冰毒类物品属严重刑事犯罪,量刑依数量与规模而定。超过50克,最高可判十五年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死刑,并处没收财产;10克以上未达50克,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不足10克,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等并处罚金,情节严重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最终量刑还需综合犯罪情节等因素考量。

  • 毒品运输罪4公斤判几年

    1901人阅读

    运输四公斤毒品属极度严重刑事犯罪,刑事责任极重,可能面临无期徒刑甚至死刑,因其对社会公共安全和秩序破坏巨大。实际量刑时,法院会综合考量犯罪具体情节、被告人主观恶意程度、有无立功表现等多方面因素,力求公正合理裁决案件。

  • 发生煤气中毒事故怎样处置

    1317人阅读

    煤气中毒事件发生时,首先要快速将中毒者转移到通风良好处,解除束缚保持呼吸道畅通,接着拨打120。在施救人员到来前,可实施心肺复苏等基本急救维持生命体征。同时要保护好事故现场,为调查取证提供依据。若事故发生在公众或工作场所,相关责任方有义务及时上报给政府监管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