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解答 > 受理范围精选解答 > 商事仲裁不服的救济途径

商事仲裁不服的救济途径

时间:2024.10.03 标签: 诉讼仲裁 受理范围 阅读:959人
律师解析:
商事仲裁不服的救济途径如下:
1、可以向仲裁委员会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申请撤销裁决;
2、申请不予执行裁决。法律规定,当事人如果对仲裁委员会做出的仲裁裁决不服的话,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申请人民法院撤销裁决或申请人民法院不予执行该裁决等途径来寻求救济。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五十八条
当事人提出证据证明裁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向仲裁委员会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申请撤销裁决:
(一)没有仲裁协议的;
(二)裁决的事项不属于仲裁协议的范围或者仲裁委员会无权仲裁的;
(三)仲裁庭的组成或者仲裁的程序违反法定程序的;
(四)裁决所根据的证据是伪造的;
(五)对方当事人隐瞒了足以影响公正裁决的证据的;
(六)仲裁员在仲裁该案时有索贿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决行为的。
人民法院经组成合议庭审查核实裁决有前款规定情形之一的,应当裁定撤销。人民法院认定该裁决违背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裁定撤销。
版权声明:本平台对图文内容模式享有独家版权,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转载。

无论欠款额度大小,法院均应依法受理,因立案与金额无必然关联。但诉讼有成本,原告需权衡经济损失,司法资源也有限。目前虽无明确规定,但部分地区常以1000-3000元为立案基......

理论上具备起诉权利。实际操作中,提起诉讼需满足以下法定要求: 1.原告需为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定代表人或其他组织。 2.明确被告对象及其具体信息。 3.提出清晰......

民事纠纷案件受理费用随诉讼总值波动,一万元以下固定50元,一万元以上的部分按比例收费,如1-10万按2.5%,10-20万按2%,以此类推,每阶段比例递减,最高不超过0.......

图文精选 普法视频 语音解答
  • 过失致人死亡如何解决

    刘欢律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三条规定“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即行为人对其行为的结果抱有过失的心理状态,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

    播放量:500 2022-06-07
  • 股权确认有诉讼时效吗

    刘婉芬律师

    股权确认之诉有诉讼时效。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期间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播放量:1214 2022-06-07
  • 分公司也是有法人的吗

    刘婉芬律师

    不是的,分公司并不具有法人的资格,只是在总公司授权范围内从事生产经营,其对外产生的责任由总公司来承担,在性质上,分公司并不是真正的公司,分公司设立时也不用完全照搬公司设立的程序,因此,分公司负责人不是法定的代表人,分公司负责人虽然不是法定人,在非授权范围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也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播放量:1129 2022-06-07
  • 起诉的流程和费用要多长时间

    1274人阅读

    起诉流程包含起诉、受理等多个阶段。简易程序从立案到审结约3个月,普通程序约6个月。案件受理费按诉讼标的额计算,不同额度收费不同,还可能产生鉴定费、公告费等。实际时间和费用受案件复杂程度、法院效率等影响,涉及特殊程序会相应增加。起诉复杂,起诉前要备好证据材料,最好咨询律师。

  • 培训机构不给退费怎么向法院起诉

    1060人阅读

    遇到培训机构不给退费向法院起诉,步骤如下:先精心准备证据,如培训合同和付款凭证,它们能支撑诉求;再认真撰写起诉状,明确诉讼请求为退费,详述事实与理由;接着将起诉状及证据提交到培训机构所在地或合同履行地有管辖权的法院;之后按时参加庭审,陈述主张、展示证据,法院会依法依事实判决,若胜诉,机构应退费。

  • 传票送达了可以撤诉吗

    1289人阅读

    传票送达不影响原告撤诉,撤诉是原告的诉讼权利。案件受理至正式宣判前,原告可随时申请撤诉,但须符合法定条件,不能损害国家、集体及他人合法权益。若案件进入庭审阶段,撤诉需经法庭审查同意。法院会依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准许,符合规定且不损害公共利益通常会准许。总之,传票送达后可撤诉,要遵循法律程序和规定。

  • 异地起诉当地法院会受理吗

    1803人阅读

    异地起诉需满足法定条件法院才受理。民事诉讼一般遵循“原告就被告”原则,由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辖,若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同则由后者管辖,特殊案件如合同纠纷可由合同履行地等法院管辖。行政诉讼通常由最初作出行政行为的机关所在地法院管辖,特殊情形下可由原告住所地或经常居住地法院管辖,受理与否依具体案件和法律规定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