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解答 > 交通肇事精选解答 > 交通肇事判刑

交通肇事判刑

时间:2024.09.05 标签: 交通事故 交通肇事 阅读:953人
律师解析:
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
【交通肇事罪】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版权声明:本平台对图文内容模式享有独家版权,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转载。

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

明知是犯罪的人而为其提供隐藏处所、财物,帮助其逃匿或者作假证明包庇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图文精选 普法视频 语音解答
  • 肇事逃逸要怎么处罚

    徐宁律师

    肇事逃逸没有构成犯罪的,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可以并处十五日以下拘留。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发生交通事故承担主要责任或者全责的,构成交通肇事罪,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有逃逸情节处7年以下有期徒刑。若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7年上有期徒刑。

    播放量:836 2022-06-07
  • 非驾驶员能构成交通肇事罪吗

    徐宁律师

    一般而言,交通肇事罪的主体是驾驶员,但是非驾驶员也可能构成交通肇事罪,如负监管义务的车辆承包人安排、放任、强令他人违章驾驶,造成重大交通事故或指使肇事人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论处。

    播放量:697 2022-06-07
  • 肇事逃逸一定会构成犯罪吗

    徐宁律师

    肇事逃逸没有构成犯罪的,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可以并处十五日以下拘留。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发生交通事故承担主要责任或者全责的,构成交通肇事罪,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有逃逸情节处7年以下有期徒刑。若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7年上有期徒刑。

    播放量:1350 2022-06-07
王瑞律师

山东华翀律师事务所

王瑞律师,法学学士学位,专注诉讼案件的研究,擅长婚姻家庭与继承、离婚、刑事辩护、经济纠纷、房产纠纷、债权债务、合同纠纷、公司事务纠纷、公司法律顾问等方面有深入的研究。具有深厚的法学理论功底和司法实践经验,能够与承办法官有效沟通,维护当事人的最大利益,严格遵守律师行业公认的业务标准、道德规范和勤勉尽责精神,赢得了客户的信任和尊重。以“全心全意维护当事人利益”为办案理念,深受当事人好评。捍卫了法律的尊严,切实有效地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立即咨询
  • 交通肇事罪必须先刑后民吗

    1398人阅读

    交通肇事罪一般遵循先刑后民原则,当肇事行为构成犯罪,先启动刑事诉讼追究肇事者刑事责任。刑事诉讼中涉及民事赔偿,可在刑事程序中一并处理或刑事判决后依请求启动民事诉讼解决。这是为保证司法程序有序公正,防止民事纠纷影响刑事诉讼。特殊情况下民事纠纷可单独诉讼,多数先刑后民,具体依案件而定。

  • 把人撞死跑了判几年缓刑

    1983人阅读

    交通肇事致一人死亡后逃逸,将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若满足条件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并宣告缓刑。缓刑适用条件包括被判处拘役或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无再犯罪危险、宣告缓刑对社区无重大不良影响等。能否判缓刑需综合案件具体情况,由法院依法判决,这种情况下判缓刑并非易事。

  • 肇事逃逸多少钱可以拘留

    1865人阅读

    肇事逃逸若未达犯罪程度,一般拘留十五日以下,罚款二百元至二千元,具体天数和金额视案件情况,如损害后果、逃逸情节等而定。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不同地区规定和实践或有不同,遇此类问题应向交警报案并配合调查。

  • 肇事逃逸的追诉期多长时间结束

    1241人阅读

    交通肇事逃逸的追诉期是司法机关有权追究犯罪分子刑事责任的时间期限。根据《刑法》,法定最高刑为七年以上有期徒刑的,过了十五年不再追诉,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法定最高刑是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追诉期为15年。若追诉期限内犯罪行为出现中断、延长等情况,追诉期会变,需根据实际案件和法律规定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