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解答 > 交通事故诉讼精选解答 > 交通事故调解注意事项

交通事故调解注意事项

时间:2024.09.05 标签: 交通事故 交通事故诉讼 阅读:882人
律师解析:
首先就是诉讼时效的问题,民事诉讼的诉讼时效三年,如果超过诉讼时效败诉的风险会比较大,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在诉讼时效内起诉。第二个就是原始证据的留存,对于一些医疗费交通费、住宿费等花费的产生,一定要保留好原始发票,这样才便于我们后期主张权利,否则有可能出现因证据不足而败诉的可能性。第三如果是和解结案,一定要签书面的和解协议,否则所有承诺都有可能成为“空谈”后期主张权利只会更加麻烦。这些就是需要注意的事项啦。
法律依据:
《交通事故处理工作规范》第七十五条
道路交通事故各方当事人一致请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调解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在收到各方当事人的《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调解申请书》后,审核下列事项:
(一)申请人是否具有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权利人、义务人主体资格;
(二)申请书是否在收到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或者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维持原道路交通事故认定的复核结论之日起十日内提出。
符合前款规定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予以受理,并指派具有相应事故处理资格的交通警察承办。
申请人资格不符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告知当事人予以变更。当事人申请超过法定时限或者对道路交通事故认定有异议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制作《道路交通事故处理(不调解)通知书》,说明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不予调解的理由和依据,送达当事人并告知其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版权声明:本平台对图文内容模式享有独家版权,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转载。

首先就是诉讼时效的问题,民事诉讼的诉讼时效三年,如果超过诉讼时效,败诉的风险会比较大,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在诉讼时效内起诉。第二个就是原始证据的留存,对于一些医疗费、交通费......

图文精选 普法视频 语音解答
  • 交通事故如何索要赔偿呢

    徐宁律师

    通过交警部门予以调解,如果调解无效,可以向法院起诉肇事人及保险公司。起诉的注意事项:1.一定要向交警部门索要交强险公司的名称和商业险公司的名称,要具体到分公司或支公司。2.如果案件不找律师代理,也一定要咨询律师或者其他法律专业人士,因为交通事故案件中赔偿项目较多。

    播放量:1188 2022-06-07
  • 发生交通事故可以调解吗

    徐宁律师

    通过交警部门予以调解,如果调解无效,可以向法院起诉肇事人及保险公司。起诉的注意事项:1.一定要向交警部门索要交强险公司的名称和商业险公司的名称,要具体到分公司或支公司。2.如果案件不找律师代理,也一定要咨询律师或者其他法律专业人士,因为交通事故案件中赔偿项目较多。

    播放量:967 2022-06-07
  • 发生交通事故要怎样索赔

    徐宁律师

    通过交警部门予以调解,如果调解无效,可以向法院起诉肇事人及保险公司。起诉的注意事项:1.一定要向交警部门索要交强险公司的名称和商业险公司的名称,要具体到分公司或支公司。2.如果案件不找律师代理,也一定要咨询律师或者其他法律专业人士,因为交通事故案件中赔偿项目较多。

    播放量:1236 2022-06-07
刘一冬律师

贵州伍尊律师事务所

刘一冬律师,执业期间,办理各类民商事、刑事案件,帮助债权人获得最大权益。擅长婚姻家事、人身损害赔偿(交通事故、工伤等)、债权债务、合同纠纷、刑事辩护等。认真负责,注重工作效率、团队合作。工作至今,时刻保持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对各类法律法规娴熟,力求为当事人争取最大利益。

咨询该律师
  • 交通赔偿协商不一致不起诉有效吗

    1494人阅读

    交通事故赔偿若当事人协商不成面临诉讼困境时,这在法律上是无效状态。此时需借助法律手段提起诉讼来明确赔偿责任与金额,若放弃诉讼,赔偿问题就得不到有强制执行力的方案,双方争议仍无法解决。

  • 事故责任认定书不服多久可以起诉

    1135人阅读

    对事故责任判定结果有异议的,可在收到判定书起三日内向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提交书面复核申请。若复核申请未被批准或选择直接诉讼,建议马上启动民事诉讼程序,且要在收到事故认定书后的六个月内完成相关手续。

  • 追尾对方全责没保险怎么起诉

    1487人阅读

    若遇对方全责且未投保的追尾事故,可通过以下步骤诉讼。先搜集事故关键证据,如现场照片、事故责任认定书;再核实被告身份信息,写起诉状明确个人诉求,如车辆修缮、经济损失、误工费赔偿等;最后将诉状与证据提交有管辖权法院立案,诉讼中配合法院并按时出庭。

  • 交通赔偿协商不一致不起诉会怎么样

    1258人阅读

    若交通事故赔偿双方未达成共识且不起诉,通过法律途径难确定赔偿义务与金额。这会使双方陷入无休止争执,受害者难获应得赔偿权益,责任方也无法明确最终法律责任,还可能进一步加剧紧张关系,引发更多纷争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