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解答 > 经营管理精选解答 > 独资企业名称变更登记有关规定

独资企业名称变更登记有关规定

时间:2024.05.12 标签: 公司经营 经营管理 阅读:809人
律师解析:
独资企业名称变更登记有关规定:
新变更的名称还须符合国家其它有关规定。
新名称不得与同一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准或登记注册的同行业企业名称字号相同,但是有投资关系的除外;
新名称不得与其他企业变更名称未满1年的原名称相同等。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独资企业法》第二条
本法所称个人独资企业,是指依照本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由一个自然人投资,财产为投资人个人所有,投资人以其个人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的经营实体。
版权声明:本平台对图文内容模式享有独家版权,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转载。

在中国境内(不含港、澳、台地区)注册的企业,近三年内通过自主研发、受让、受赠、并购等方式,或通过5年以上的独占许可方式,对其主要产品(服务)的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员工手册是企业规章制度、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的缩影,是企业内的“法律法规”。员工手册还起到了展示企业形象、传播企业文化的作用。在企业单方面解聘员工时,合法的员工手册往往会成......

收益性支出是企业单位在经营过程中发生、其效益仅与本会计年度相关、因而由本年收益补偿的各项支出。这些支出发生时,都应记入当年有关成本费用科目。收益性支出不同于资本性支出,前......

图文精选 普法视频 语音解答
  • 隐名股东认定股东资格有哪些规定

    刘婉芬律师

    隐名股东在请求认定为公司股东时,需提供证据证明其与名义股东之间存在合法有效的代持股协议,同时需要注意若隐名股东以规避法律的强制性规定为目的,如为规避法律禁止某些主体投资特定行业的禁止性规定,以他人名义投资,则隐名股东与名义股东之间签订的合同会因违反《民法典》的规定被认定无效。

    播放量:1129 2022-06-15
  • 如何确认股东资格

    刘婉芬律师

    隐名股东在请求确认其为公司股东时,需提供证据证明其与名义股东之间存在合法有效的代持股协议,同时需要注意若隐名股东以规避法律的强制性规定为目的,如为规避法律禁止某些主体投资特定行业的禁止性规定,以他人名义投资,则隐名股东与名义股东之间签订的合同会因违反《民法典》的规定被认定无效。

    播放量:940 2022-06-15
  • 股东分红的条件是什么

    彭彦林律师

    股东分红的基本条件:只要企业的收益大于支出,也就是盈利,股东便可以分红,这是基本条件。另外,还有一个是事先约定,有的企业为了发展需要或者对于股东回本诉求,也有约定了3年没有现金分红的情况。还有的企业,以股票增发的形式分红来替代现金分红。

    播放量:340 2022-06-09
樊佳佳律师

上海博和汉商(杭州)律师事务所

樊佳佳律师,上海博和汉商(杭州)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秉持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尽可能维护当事人一点一滴的合法权益,获得了当事人的一致好评。擅长业务领域包括法律顾问、合同纠纷、债权债务、工程建筑、劳动纠纷、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等各类民商案件。提供审核合同、修改合同、拟定合同、婚前婚内各种协议等服务。

咨询该律师
  • 配偶为监事是否承担连带责任

    1219人阅读

    一般配偶仅作监事通常不担连带责任,若有特定违法违规且与公司事务相关行为则可能担责。监事主要职责是监督公司,合法合规履职通常无责。但配偶若恶意串通、虚假出资等致公司问题,就可能担责。判断需结合公司运营、配偶行为及法律规定综合考量,有疑问可咨询。

  • 公司章程违反公司法效力怎么样

    1214人阅读

    我国法律法规要求公司章程遵循公司法强制性规则,抵触公司法规定的条款无效。公司法有强制性和任意性规范,在任意性规范框架下公司章程可调整变更相关规定。判断章程条款有效性要识别公司法规定性质,违反重要领域强制性规定的条款无效,处理两者关系需具体分析。

  • 股东侵占公司财产是否构成职务侵占

    1182人阅读

    股东利用职务便利侵占公司财产,数额达六万元以上等情况可能构成职务侵占罪,情节轻的可能是民事侵权。职务侵占罪有明确法律规定,股东掌管财务等时私自占有公司财产符合构成要件之一,但要综合多方面判断,如行为性质、财产性质与数额等。情节轻不构成犯罪的,公司可民事诉讼维权。有疑问可咨询专业人士。

  • 公司名下财产属于法人的吗

    1315人阅读

    公司名下财产与法人个人财产相区分。《公司法》规定,公司是独立法人主体,有独立财产权,以全部财产对债务担责,与法人个人财产无关。股东以出资额为限担责。公司财产的获取等须依章程和法规,如登记在公司名下的资产属公司。公司债务纠纷时,债权人只能追索公司财产,不能要求法人以个人财产偿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