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工伤死亡认定包括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患职业病的;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工伤死亡补偿主要有三项:丧葬补助金为6个月的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供养亲属抚恤金按照职工本人工资的一定比例发给由因工死亡职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亲属。
对于超龄职工的工伤赔偿,主要依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包括伤情严重程度、医疗费用支出以及工作能力的损失情况等。具体赔偿项目通常涵盖医疗费用、护理费用、住院伙食补助费以及伤残津贴等。其中,伤残津贴非常重要,它根据伤残等级进行划分,等级越高,补偿金额就越高,以此确保受害者能够得到合理的经济赔偿。
用人单位应该在事故发生后的30天内,向劳动社保部门提交工伤认定申请。要是逾期还没办理,工伤职工、亲属或者工会组织,可以在1年内,直接向统筹地区的劳动社保机构申请认定。为了保障自己的权益,建议及时去申请工伤认定和赔偿,这样便于后续的医疗康复和职业恢复。
工伤死亡认定标准为:在工作日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死亡,或在前后时段与工作紧密相关的准备或收尾工作中意外身亡。赔偿内容包括丧葬补助金(按照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倍发放)、供养亲属抚恤金(按照生前工资比例发放给没有生活来源的亲属),以及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按照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发放)。
工伤认定的法定时效并非三年。根据法律规定,用人单位需要在事故发生之日起30天内提交工伤证据材料申请认定。如果用人单位没有按时申请,受伤工人或其家属可以在1年内提出申请。工伤赔偿的计算比较复杂,会涉及到伤残程度、工资收入、医疗费用和停工薪酬等因素。一般来说,伤残越严重,赔偿就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