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解答 > 受理范围精选解答 > 被别人起诉错了能否要求赔偿

被别人起诉错了能否要求赔偿

时间:2025.02.07 标签: 诉讼仲裁 受理范围 阅读:1101人
律师解析:
当被别人错误起诉时,是可以要求赔偿的。
在法律层面,若起诉方存在恶意起诉、滥用诉讼权利等过错行为,被起诉方有权主张赔偿。
比如起诉方明知自己的起诉缺乏事实依据,却仍执意起诉,给被起诉方造成了诸如名誉受损、财产损失、精神压力等后果,被起诉方就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要求起诉方进行赔偿。
赔偿的范围通常包括直接损失间接损失,直接损失如因应诉而支出的合理费用等,间接损失如因诉讼导致的业务停滞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等。
被起诉方需要收集相关证据,如起诉方的起诉材料、给自己造成损失的相关凭证等,以支持自己的赔偿请求。
在法律程序中,被起诉方应积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确保自己应得的赔偿得到保障。

案情回顾:

小李与小胡本无纠纷,小胡却因个人目的,明知缺乏事实依据,仍恶意起诉小李。诉讼期间,小李名誉受损,业务停滞,还因应诉支出诸多费用。小李认为小胡的行为给他造成极大损失,小胡则坚称起诉是正常维权,双方为此产生争议。

案情分析:

1、小胡明知无事实依据仍起诉,属于恶意起诉、滥用诉讼权利的过错行为,小李有权主张赔偿。
2、小李因应诉支出的费用属于直接损失,业务停滞造成的经济损失属于间接损失,都在赔偿范围内。
3、小李需收集小胡起诉材料及自身损失凭证等证据,积极维权以获应得赔偿。
版权声明:本平台对图文内容模式享有独家版权,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转载。

无论欠款额度大小,法院均应依法受理,因立案与金额无必然关联。但诉讼有成本,原告需权衡经济损失,司法资源也有限。目前虽无明确规定,但部分地区常以1000-3000元为立案基......

理论上具备起诉权利。实际操作中,提起诉讼需满足以下法定要求: 1.原告需为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定代表人或其他组织。 2.明确被告对象及其具体信息。 3.提出清晰......

民事纠纷案件受理费用随诉讼总值波动,一万元以下固定50元,一万元以上的部分按比例收费,如1-10万按2.5%,10-20万按2%,以此类推,每阶段比例递减,最高不超过0.......

图文精选 普法视频 语音解答
  • 过失致人死亡如何解决

    刘欢律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三条规定“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即行为人对其行为的结果抱有过失的心理状态,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

    播放量:500 2022-06-07
  • 股权确认有诉讼时效吗

    刘婉芬律师

    股权确认之诉有诉讼时效。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期间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播放量:1214 2022-06-07
  • 分公司也是有法人的吗

    刘婉芬律师

    不是的,分公司并不具有法人的资格,只是在总公司授权范围内从事生产经营,其对外产生的责任由总公司来承担,在性质上,分公司并不是真正的公司,分公司设立时也不用完全照搬公司设立的程序,因此,分公司负责人不是法定的代表人,分公司负责人虽然不是法定人,在非授权范围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也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播放量:1129 2022-06-07
  • 九万块钱起诉费要多少

    1429人阅读

    财产案件诉讼费依据诉讼请求金额或价额分段累计缴纳。1万元及以下每件50元,1万至10万部分按2.5%等不同比例缴纳。以9万元起诉费计算为例,1万元部分交50元,8万元部分按2.5%算得2000元,总计2050元。

  • 经济纠纷超过两年可以起诉吗

    1818人阅读

    经济纠纷诉讼时效一般为三年,出现时效中断、中止情况可重新计算或延长。超过两年起诉,若三年时效内有中断事由仍可起诉;超三年且对方以时效抗辩,法院可能驳回起诉或请求。所以经济纠纷超两年并非绝对不能起诉,要依具体情况判断是否在时效内,不确定时建议咨询专业律师。

  • 起诉的所有费用谁承担

    1999人阅读

    起诉费用通常由败诉方承担,但会因法律规定、诉讼请求、案件性质等因素有别。如部分案件法院会裁定双方按比例承担。原告起诉时一般先垫付费用,胜诉后由败诉方补偿。一些法律明确特定案件费用承担方式,如劳动争议案件。总之,起诉费用承担不能一概而论,需依具体案件判定。

  • 法院传票触达不到怎么办

    1288人阅读

    若法院传票无法送达,会导致诉讼程序延迟或无法正常推进。可采取措施:一是立即与法院联系,说明情况,请求法院采取进一步送达手段如公告送达;二是尝试通过其他途径联系对方,确认联系信息是否变更。送达传票在法律程序中至关重要,若遇此问题,建议尽快与法院沟通并寻求专业法律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