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解答 > 工伤赔偿标准精选解答 > 因单位工伤导致流产怎么赔偿

因单位工伤导致流产怎么赔偿

时间:2024.12.28 标签: 工伤赔偿 工伤赔偿标准 阅读:886人
律师解析:
1.倘若因为单位方面所导致的工伤情况进而引发了流产现象,那么就能够依据《工伤保险条例》来主张相应的赔偿
2.首先,一定要进行工伤认定这一关键步骤。
具体来说,应由用人单位在事故发生的那一天起的30日内去申请办理。
倘若用人单位没有按时申请,那么工伤职工本人或者其近亲属、工会组织就可以在1年的时间内去申请。
当认定为工伤之后,就能够享受到诸如医疗费停工留薪期工资等一系列因为实际损失而应得的赔偿。
3.对于流产相关的赔偿方面,像生育医疗费用以及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等,都需要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来确定。
如果生育医疗费用已经被包含在了工伤医疗费用之中,那么就无需再单独进行赔偿。
而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的标准是由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来进行规定的。
4.除此之外,女职工还可以享受到一定期限的产假,在这期间,其工资会按照正常出勤的标准进行发放。
总之,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及时去申请工伤认定,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案情回顾:
小朱在单位工作时遭受工伤,该工伤导致小朱流产。单位未在事故发生30日内申请工伤认定,小朱打算自己申请。对于流产相关赔偿,如生育医疗费用和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存在争议,单位认为生育医疗费用已在工伤医疗费用里不应单独赔。
案情分析:
1、按照规定,单位未按时申请工伤认定,小朱或其近亲属、工会组织可在1年内申请。
2、关于流产赔偿,生育医疗费用若已包含在工伤医疗费用中则无需重复赔偿,需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按各地区规定执行,小朱应先完成工伤认定以便后续维权。
版权声明:本平台对图文内容模式享有独家版权,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转载。

工伤赔偿不以伤害发生日为唯一标准,赔偿金根据法律确认程序、劳动能力等级、工资待遇、医疗费用等评估。虽工伤确认有相关法律程序,但确定赔偿金额和支付方式须遵循既定程序和严格标......

工伤九级伤残补偿包括一次性残疾津贴、工伤医疗补贴和伤残就业补贴。残疾津贴按受伤前月均收入算九个月。后两项费用标准各地制定。实际还可能有停工留薪工资、护理费等。赔偿总额受区......

工伤九级诉讼是否请律师看具体情况。若自身懂法、有时间精力应对庭审,可不请。但若案情复杂、法规细节多、举证难或对法条理解不足,聘请律师有助于提高诉讼成功率,争取更合理赔偿。......

图文精选 普法视频 语音解答
  • 工伤死亡怎么赔偿

    钟玉琳律师

    工伤死亡赔偿标准是:1,劳动者因工伤导致死亡的,劳动者的近亲属能领取丧葬补助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有需供养的亲属还能领取供养亲属抚恤金,2,丧葬补助金的赔偿标准为上一年度劳动者月平均工资的六个月工资,3,一次性的工亡补助金的赔偿标准是以上一年全国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准,金额为人均收入的二十倍。

    播放量:1341 2022-06-07
叶青宇律师

北京恒略律师事务所

咨询该律师
  • 伤残7级一次性赔偿多少

    1122人阅读

    七级伤残一次性赔偿额度需综合多因素精准判断。通常包括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工伤医疗补助金、伤残就业补助金。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为个人工资13个月,后两者由省级政府规定。若因侵权致伤,赔偿含残疾赔偿金等多项,残疾赔偿金依受诉法院地收入水平计算,60岁以上每增一岁计算期限减一年,75岁以上算5年,最终赔偿额依具体案情计算。

  • 工伤签了赔偿协议不给钱怎么办

    1426人阅读

    面对工伤赔偿协议对方未履行支付责任的情况,不必过度忧虑。工伤赔偿协议有法律约束力,解决途径如下:先向劳动监督部门投诉,请求监督敦促;其次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准备好协议及工伤认定等关键证据;若对仲裁不满且对方仍不履行,可向法院起诉。期间要妥善保管相关证据,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 工伤达不到等级都有哪些赔偿

    1167人阅读

    劳动者遭受工伤未达伤残级别时,可获补偿:一是医疗费用,按实际支付数额算,含诊疗、药费、住院费等;二是停工留薪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雇佣方按月发放;三是需他人护理时,雇佣方承担合理护理费用;四是住院期间,雇主支付参考相关标准确定的伙食补贴;五是工伤期间合理的就医交通费用由雇主承担。

  • 被辞退怎样领取工伤补助金

    1120人阅读

    遭遇裁员且满足申请工伤补助金要求,要先明确工伤确认及劳动能力评价结论。工伤补助金有一次性伤残、医疗、就业补助金三类。完成相关评价后,一次性伤残补助金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另两项离职时领取,分别由基金和单位承担。若单位未缴工伤保险,所有补助金由单位承担。申请需准备相关文件,具体流程和材料可咨询当地社保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