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解答 > 受理范围精选解答 > 起诉立案后多少天开庭

起诉立案后多少天开庭

时间:2024.12.28 标签: 诉讼仲裁 受理范围 阅读:1000人
律师解析:
通常情况下,当起诉立案后,法院会在立案的那一天起算,在接下来的五天内把起诉状的副本发送给被告。
被告接到起诉状副本后,从收到的那一天开始计算,在十五天内要提出答辩状
与此同时,法院在收到被告提交的答辩状之日起,又会在五天内把答辩状的副本发送给原告。
之后,法院会明确开庭的日期,并且在开庭的前三天通知到当事人以及其他参与诉讼的人员。
然而,具体的开庭时间会因为各种因素而有所不同。
像不同的案件本身性质就不一样,有的案件简单,处理起来就快,所以可能在立案后的三十天内就能安排开庭;
但有些案件比较复杂,需要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以及经历较长的审理流程,那么开庭时间可能就会更久。
所以,我们无法准确地告知具体的天数到底是多少,只能以法院最终通知的时间为准。
案情回顾:
小朱起诉小胡,法院立案。但小朱发现法院未在立案起5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给小胡,小胡也未在收到副本后的15日提出答辩状,之后法院也没按规定发送答辩状副本。且法院未在立案30日内安排开庭,小朱不满,认为法院工作未按流程进行。
案情分析:
1、法院未按规定时间将起诉状副本发给被告,存在程序失误。
2、被告未在规定时间内提出答辩状,若因未收到副本可谅解,若收到未提交则是不遵守程序。
3、法院未按规定发送答辩状副本、未按30日安排开庭(若为简单案件),均是程序执行的问题。
版权声明:本平台对图文内容模式享有独家版权,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转载。

无论欠款额度大小,法院均应依法受理,因立案与金额无必然关联。但诉讼有成本,原告需权衡经济损失,司法资源也有限。目前虽无明确规定,但部分地区常以1000-3000元为立案基......

理论上具备起诉权利。实际操作中,提起诉讼需满足以下法定要求: 1.原告需为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定代表人或其他组织。 2.明确被告对象及其具体信息。 3.提出清晰......

民事纠纷案件受理费用随诉讼总值波动,一万元以下固定50元,一万元以上的部分按比例收费,如1-10万按2.5%,10-20万按2%,以此类推,每阶段比例递减,最高不超过0.......

图文精选 普法视频 语音解答
  • 过失致人死亡如何解决

    刘欢律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三条规定“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即行为人对其行为的结果抱有过失的心理状态,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

    播放量:500 2022-06-07
  • 股权确认有诉讼时效吗

    刘婉芬律师

    股权确认之诉有诉讼时效。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期间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播放量:1214 2022-06-07
  • 分公司也是有法人的吗

    刘婉芬律师

    不是的,分公司并不具有法人的资格,只是在总公司授权范围内从事生产经营,其对外产生的责任由总公司来承担,在性质上,分公司并不是真正的公司,分公司设立时也不用完全照搬公司设立的程序,因此,分公司负责人不是法定的代表人,分公司负责人虽然不是法定人,在非授权范围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也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播放量:1129 2022-06-07
  • 民事诉讼多少钱起步

    1234人阅读

    民事诉讼费用起点不固定,主要看案件受理费,其按案件类型及标的金额计算。财产案件依诉讼请求金额或价额分段累计缴费,非财产案件如离婚案件收费不同。此外还有申请费等其他费用。若案件适用简易程序、调解结案或当事人撤诉,受理费减半收取,具体费用因案而异。

  • 达到多少钱可以起诉

    1881人阅读

    起诉金额标准因案件性质和法律规定而异。民事纠纷中,合法权益受侵害不论金额大小均可起诉,但要考虑诉讼成本与收益平衡,如民间借贷、合同纠纷。特殊案件如劳动争议有前置仲裁程序。起诉关键不在于金额,而是权益是否受损及有无充分证据,权益受损且有证据就应依法维权。

  • 从起诉到案件成立一般要多久

    1995人阅读

    起诉后案件能否成立取决于法院审查。简单民事案件法院7天内决定是否立案,稍复杂的一般不超15天;行政案件法院7天内决定立案或不予受理;刑事案件中,公诉案件由检察院审查起诉,一般1个月,重大复杂案件可延长半月。实际时间受案件性质、证据、法院工作效率等多种因素影响,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 赔偿纠纷找谁协调

    1644人阅读

    处理赔偿纠纷主要有以下协调途径:双方自行协商便捷且成本低;协商不成可找第三方调解,如人民调解委员会、社区调解组织;向相关行政部门投诉,如消费者协会、劳动监察部门,依纠纷类型而定;申请仲裁具权威性、效率高;若以上都行不通,可向法院诉讼,但流程复杂、耗时久。要结合纠纷情况与自身需求选择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