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解答 > 补偿标准精选解答 > 耕地被开发商建楼了如何补偿

耕地被开发商建楼了如何补偿

时间:2024.12.28 标签: 征地拆迁 补偿标准 阅读:1153人
律师解析:
1.依据相关法律条文,倘若耕地被开发商拿来建楼,这便属于征收范畴,此时应当给予合理的补偿。
2.这补偿涵盖多个方面,其中土地补偿费是该耕地在被征收前的三年里平均年产值的六至十倍。
安置补助费则是根据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量来计算,每一个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其安置补助费标准为该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四至六倍。
不过,每公顷被征收的耕地,其安置补助费最高不能超过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十五倍。
3.而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标准,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来具体规定的。
要是开发商没有按照规定给予相应的补偿,那么你拥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守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这一系列规定旨在确保在耕地被征收用于建设等行为时,农民的利益能够得到妥善的保障,让征收过程更加合理、合法。
案情回顾:
小朱是一位农民,他的耕地被开发商小李用来建楼。这属于征收范畴,但小李给予的补偿未按照规定执行。土地补偿费未达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六至十倍,安置补助费的计算也不符合标准,且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也不合理,小朱不满,欲维权。
案情分析:
1、根据规定,耕地被征收用于建楼时应按标准给予补偿,小李未按标准补偿属违法
2、小朱作为权益受损方,有权依据法律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版权声明:本平台对图文内容模式享有独家版权,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转载。

名额分配上将本着公平、公开、公正原则经社员大会讨论确定,也就是由村里面成员开会讨论决定如何分配。征收集体所有的土地,应当依法足额支付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和青......

郭昊律师
郭昊律师
18519745077
咨询我

阳逻拆迁补偿标准需依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确定,具体如下:(1)货币补偿:房屋拆迁货币补偿=合法拥有房产评估价格+房屋装修装饰商定补偿金额(或经......

郭昊律师
郭昊律师
18519745077
咨询我

粮补是国家对种田农户进行的补贴,一般来说,粮补会在每年的6月30日前发放到农户手中的,部分地区由于粮食早熟,发放时间会提前至3到5月份。粮食补贴的发放时间与农作物的成熟时......

郭昊律师
郭昊律师
18519745077
咨询我
图文精选 普法视频 语音解答
郭昊律师

北京恒都律师事务所

郭昊律师,办理了大量的刑事辩护、房产纠纷、全国征地拆迁等案件,并担任多家公司的法律顾问,其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耐心负责的沟通方式,得到了当事人的好评。 郭昊律师思维敏捷,法律专业知识娴熟,办案经验丰富,精通各种法律法规;熟悉各类公文、法律文本的书写;具有较强的表达、沟通能力和判断能力及逻辑分析能力;擅长与人交往,有较好的团队精神。 郭昊律师办案认真,严谨,细致,为当事人争取合法利益,深得当事人好评。对当事人来说一个小案子可能就是一生的大案子,用专业、专心的态度服务好每一位委托人是本人服务宗旨。 由于工作时间繁忙,经常出庭、来往看守所等办案机关,不可能时刻盯在网上回复您的问题,如果问题紧急建议直接拨打电话,希望给您满意的回答!

咨询该律师
  • 拆迁补偿款可以分几次付吗

    1668人阅读

    拆迁补偿款一般可分多次支付,具体依拆迁补偿协议而定。协议会明确支付次数、时间、金额等条款。分多次支付多是为维护双方权益,避免一方资金压力。常见方式如签协议付定金、拆房后付部分钱款、手续办完付剩余款等。每笔款项支付都要合法且遵循协议,以防纠纷。

  • 拆迁补偿后还会有二次补偿吗

    1144人阅读

    拆迁补偿通常完成后不会再有第二次补偿,它是依据拆迁项目规定及评估标准的一次性补偿。但在补偿过程中,若出现评估不准、补偿协议不明或新合法权益受损等特殊情况,经法定程序如行政复议、诉讼等,可能重新审查调整补偿事宜,带来额外补偿,但并非普遍“二次补偿”,有疑问可咨询专业律师。

  • 农村自留地征收赔偿一平方多少钱

    1708人阅读

    农村自留地征收赔偿标准各地差异大,由当地政府根据土地年产值等确定,每平方米赔偿约几十元至上百元。赔偿数额受土地位置、用途及当地经济水平等影响。公共利益征收要按法定程序操作并合理补偿,包括土地补偿费等。征收时,被征收人有权知晓补偿方案等信息,还可依法申请复议或诉讼维权。

  • 外嫁女子女能享受动迁补偿款吗

    1402人阅读

    外嫁女子能否获得动迁补偿款需视具体情况而定。若动迁时仍属被拆迁房屋所在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且享有相应权益,一般能享受补偿款;若在别处获成员资格或在当地不再具备成员身份,可能无法享受。还需考虑当地政策法规,有些地方有特定条件规定。具体要结合实际判断,有争议可通过法律途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