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3人阅读
依照民事诉讼法,起诉需满足四个条件:一是原告为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等,其权益受侵害或与争议有关联;二是有明确被告,能被特定化以便法院送达法律文书;三是有具体诉讼请求、事实和理由,请求清晰具体,事实理由能支撑请求;四是案件属法院受理民事诉讼范围且受诉法院有管辖权,依相关规定确定。
1352人阅读
仅知被告姓名一般难以向法院起诉。民事诉讼中需明确被告能与他人区分的身份信息,涉及法人等还需相关信息。因法院要精准送达法律文书,身份信息不足会影响诉讼推进。若只知姓名,可通过合法途径获取更多信息,如符合规定时向相关部门查询,或有证据时请求法院协助调查,但往往也需基础信息。
1556人阅读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存在合法债权债务等民事权益纠纷,即便对方逃跑,起诉仍有用。在民事法律中,起诉能明确权利义务关系,判决有强制执行力,法院还可采取执行举措查找并处置被告财产保障原告权益。但起诉前务必确保有足够证据支撑诉求,否则可能败诉。
1181人阅读
诉讼保全的金额和起诉金额并非必然等同。诉讼保全是法院在判决前对诉讼标的物等采取的强制性措施。诉讼保全金额由当事人依保障判决执行需求、预估对方责任财产范围确定,可小于、等于或大于起诉金额。此外,法院会按保全金额收取一定比例费用,与起诉费用在计算依据和用途上有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