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解答 > 取保候审精选解答 > 取保候审算拘留吗

取保候审算拘留吗

时间:2024.11.27 标签: 刑事辩护 取保候审 阅读:1320人
律师解析:
取保候审拘役并不相衔接。
拘役乃刑事处罚中的一种强制措施,涵盖了行政拘役、刑事拘役及司法拘役三大类别
取保候审亦为刑事强制手段之一,然与拘役存在显著差异性。
拘役是指短期之内将犯罪嫌疑人置于特定场所进行关押。
反之,取保候审并非对于犯罪嫌疑人实施直接关押,而是要求犯罪嫌疑人提供担保人或者缴纳保证金,从而确保其随时听候传唤
相比于拘役,取保候审对犯罪嫌疑人的人身自由限制程度相对较轻。
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必须严格遵守相关规定,例如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擅自离开所居住的城市或地区等等。
总而言之,尽管取保候审与拘役皆属于强制措施范畴,然而二者在性质以及对人身自由的限制程度上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版权声明:本平台对图文内容模式享有独家版权,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转载。

不算刑期。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判决执行以前先行羁押的,可折抵相应刑期。是要羁押才能折抵刑期,而羁押是指关押在拘留场所,并不包括指取保候审。所以,取保候审并不能折......

证据不足解除取保以后的处理办法:1、不能直接结案,解除取保候审只是说因为证据不足,在没有新的证据不会追究嫌疑人的刑事责任,只有收到撤销案件决定书才能算是结案;2、人民检察......

满足取保候审的相关适用条件,即可以办理取保候审手续。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可能判处有期......

图文精选 普法视频 语音解答
  • 申请取保候审的流程

    彭彦林律师

    1、取保候审的申请。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有权提出取保候审的申请。2、取保候审的决定。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在接到取保候审的申请书后,应当在7天之内作出是否同意的答复。3、取保候审的执行。取保候审的执行机关为公安机关。

    播放量:943 2022-06-09
  • 取保候审多久必须结案

    覃程律师

    为了防止长期取保,既不结案,也不侦查、起诉、审理,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取保候审期限最长不得超过一年。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

    播放量:361 2022-06-09
  • 批捕后能取保候审吗

    覃程律师

    能。只要符合取保候审的条件,批捕后也能取保候审的。根据《刑事诉讼法》中的规定,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有权申请取保候审。

    播放量:957 2022-06-09
陈晓伟律师

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

现为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权益合伙人,盈科刑民交叉法律事务部北京分中心主任,盈科北京经济犯罪法律事务部执行主任,“北京刑事辩护律师网”团队主任,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员,北京市律师协会会员。 曾受聘担任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模拟法庭专家评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客座法律讲师。 担任中央电视台《我是大律师》栏目首批嘉宾律师。

咨询该律师
  • 取保候审退还保证金多久退回

    1694人阅读

    取保候审保证金通常在解除取保候审措施后退还。案件终结,相关机关审查取保候审决定,若未发现被取保候审人违反规定,一般10日左右退还。具体时间因地区、案件而异,快则7个工作日,复杂案件最长不超15日。退还时,被取保候审人需按程序,带证件、缴纳凭证到指定地点办手续,退款要经审核核对。

  • 刑事取保多少钱

    1147人阅读

    刑事诉讼中,取保候审费用不固定,受案件性质、情节严重程度、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社会危险性等多种因素影响。轻微刑事案件可能无需缴纳保证金,严重案件保证金数额较高,几千元到几万元甚至更高,具体依当地司法机关规定和案件实际情况而定。缴纳保证金是为确保嫌疑人、被告人遵守规定,违反则可能被没收且面临更严厉处罚。

  • 取保候审保证金退回来了检察院会起诉吗

    1587人阅读

    取保候审保证金退还不意味着检察院一定会起诉。取保候审是刑事强制措施,保证金退还基于案件进展等,嫌疑人遵守规定通常会退还。检察院是否起诉取决于案件具体情况和证据,证据充足会公诉,不足或有法定情形可能不起诉。二者无必然联系,具体要依案件进展和法律规定综合判断。

  • 帮信罪取保候审结束后还会批捕吗

    1570人阅读

    相关人员因帮助信息网络活动罪取保候审后仍有被批准逮捕风险。取保候审是刑事诉讼强制性措施,不代表案件完结或被告人无罪。执法机构会持续调查,若有新犯罪行为、证据线索等情况,警方有权批准逮捕;若犯罪情节轻、危害低或证据不足,逮捕可能性降低。最终是否逮捕要综合案件实际和法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