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解答 > 取保候审精选解答 > 心脏病法院取保候审了就没事了吗

心脏病法院取保候审了就没事了吗

时间:2024.09.05 标签: 刑事辩护 取保候审 阅读:1003人
律师解析:
在对心脏病人实行取保候审这一程序过程中,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种做法并不代表问题已经得到解决。
实际上,取保候审是一种刑事司法制度下的强制手段,其目的在于保障嫌疑人或被告在诉讼期间的基本权利不受侵犯,然而并不能因此而免除其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和义务。
在接下来的法律程序和审判阶段,取保候审的当事人仍然需要等待最终判决结果的公布。
法院将依据案件的实际情况与相关证据材料进行全面深入的审查和评估,最终决定当事人是否有罪以及应当承受何种法律惩罚。
犯罪构成事实明确且证据充足,那么当事人仍然需要对此负责,接受相应的刑事法律惩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
【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期限及其解除】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对于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应当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人和有关单位。
版权声明:本平台对图文内容模式享有独家版权,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转载。

关于取保候审的时间段计算方式,通常情况下,都是从当地公安机关或人民检察院等司法部门发布取保候审决定的那一天开始进行算起。也就是说,“取保候审第6天”实际上指的是从该决定公......

虽然吸食毒品本身不属于犯罪范畴,然而若牵连到诸如非法持有大量毒品等其他刑事犯罪行为时,能否申请取保候审须依据特定情形来进行判断。例如,倘若所涉犯罪情节相对轻微且并未造成实......

对于洗钱罪能否申请保释这一问题,其具体判断需依据多重考量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举个例子,若犯罪行为情节轻微,犯罪嫌疑人或被告方能够提供充足的保证金或担保人,并且他们不具备对社......

图文精选 普法视频 语音解答
  • 申请取保候审的流程

    彭彦林律师

    1、取保候审的申请。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有权提出取保候审的申请。2、取保候审的决定。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在接到取保候审的申请书后,应当在7天之内作出是否同意的答复。3、取保候审的执行。取保候审的执行机关为公安机关。

    播放量:943 2022-06-09
  • 取保候审多久必须结案

    覃程律师

    为了防止长期取保,既不结案,也不侦查、起诉、审理,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取保候审期限最长不得超过一年。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

    播放量:361 2022-06-09
  • 批捕后能取保候审吗

    覃程律师

    能。只要符合取保候审的条件,批捕后也能取保候审的。根据《刑事诉讼法》中的规定,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有权申请取保候审。

    播放量:957 2022-06-09
汪佳兴律师

江西盛义(铅山)律师事务所

简介:汪佳兴律师,江西盛义(铅山)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从事律师工作以来,一直勤勉敬业、踏踏实实,具有高度责任心,努力做到当事人满意,争取当事人利益最大化。 擅长:人身损害、刑事辩护、交通事故、合同纠纷等领域案件

咨询该律师
  • 定刑后可以保释吗

    1534人阅读

    司法程序中,定刑后一般不可保释。保释主要在刑事诉讼、法院判决前,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满足条件可暂释。定刑意味着法院已作最终判决,案件进入执行阶段,保释制度不再适用。但判决后若发现错误或有特殊情况,可通过法定程序申诉、申请再审,符合条件可能调整刑罚,这与保释概念不同。

  • 取保又犯罪可判缓刑吗

    1546人阅读

    取保期间又实施犯罪行为,一般难以获缓刑判决。缓刑适用有明确条件,取保期间再犯罪表明主观恶性大、再犯可能性高,与“没有再犯罪的危险”不符。不过,不能就此判定一定不能判缓刑,要全面综合考量案件事实、证据及法律规定。虽通常可能性变小,但特殊情况仍可能判缓刑,需具体案件具体分析。

  • 掩饰隐瞒一般取保多久知道量刑

    1920人阅读

    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取保后到知晓量刑的时间无固定标准。法院审理需经侦查、起诉、审判阶段,取保期间案件仍在侦查和审查起诉。量刑要等法院审判后依犯罪情节、数额等综合判定。一般取保到判决需数月,复杂案件可能超一年,特殊情况时间更长。嫌疑人在此期间要遵守规定、积极配合。

  • 取保候审后可以免于起诉吗

    1603人阅读

    取保候审旨在确保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逃避制裁及干扰诉讼正常进行。在案件情节轻微、社会危害不大,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自首、立功等法定从轻、减轻情节时,侦查终结移送检察院审查起诉,检察院有可能认为其无需判刑甚至可免刑,从而作出不起诉决定。但最终是否免于起诉,由检察院依具体案情仔细审查判断,综合考量各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