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解答 > 取保候审精选解答 > 传唤证取保候审会判刑吗

传唤证取保候审会判刑吗

时间:2024.10.28 标签: 刑事辩护 取保候审 阅读:1427人
律师解析:
传唤令及取保候审之举措并未直接影响到是否被判刑
取保候审仅为一种刑事强制程序,其结果并不必然对应案件的最后定论。
若在侦查、审查起诉以及审判等流程中,犯罪嫌疑人已被证实有罪,且必须负起相应刑事责任的话,便将面临判刑之罚;
反之,如证据不足以证明或犯罪情节较轻显著,无法认定为犯罪者,则判决刑罚将大打折扣。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
【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期限及其解除】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对于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应当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人和有关单位。
版权声明:本平台对图文内容模式享有独家版权,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转载。

抢劫罪的认定,依据行为人非法占有意图,及现场用暴力、恐吓等强制手段夺公私财,如殴打、威胁使受害者无法反抗。判断要考虑主观意图、手段、获取方式时间等,能压制受害者反抗即构成......

邹莹律师
邹莹律师
15543633332
咨询我

取保候审与判徒刑缓刑无必然联系。缓刑受犯罪严重程度、悔过表现、社会威胁等多因素影响。若罪犯行为轻微、有悔改且无社会威胁,因年老体弱等特殊原因,法庭倾向适用缓刑,既给罪犯机......

邹莹律师
邹莹律师
15543633332
咨询我

依法取保候审不等同于面临处罚。取保候审是刑事强制措施,确保嫌疑人自由并能随时应传唤,不影响案件审理。最终是否有罪由案件实际情况和法院裁决决定。若侦查审查后证据充分、犯罪事......

邹莹律师
邹莹律师
15543633332
咨询我
图文精选 普法视频 语音解答
  • 申请取保候审的流程

    彭彦林律师

    1、取保候审的申请。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有权提出取保候审的申请。2、取保候审的决定。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在接到取保候审的申请书后,应当在7天之内作出是否同意的答复。3、取保候审的执行。取保候审的执行机关为公安机关。

    播放量:943 2022-06-09
  • 取保候审多久必须结案

    覃程律师

    为了防止长期取保,既不结案,也不侦查、起诉、审理,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取保候审期限最长不得超过一年。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

    播放量:361 2022-06-09
  • 批捕后能取保候审吗

    覃程律师

    能。只要符合取保候审的条件,批捕后也能取保候审的。根据《刑事诉讼法》中的规定,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有权申请取保候审。

    播放量:957 2022-06-09
邹莹律师

吉林丁凤礼律师事务所

邹莹律师,2017年毕业于华东政法学院法律系,获法学学士学位,2018年通过国家司法考试。从事律师工作时间内,跟随丁凤礼律师学习了大量的办案经验,擅长经济纠纷、婚姻家庭、劳动人事纠纷案件及人身损害赔偿案件。

咨询该律师
  • 民事拘留所怎么能保释出来

    1058人阅读

    民事拘留通常不存在保释概念,它是法院针对阻碍民事诉讼行为的强制手段,执行期限较短。若当事人在民事拘留中对拘留决定有质疑,认为不当,可向上一级法院提交申请复核。法院会依相关法律详细审查申请,若发现错误,会立即采取措施更正。

  • 有事故未处理能续保吗

    1111人阅读

    一般情况下,交通事故未妥善处理也能进行保险续期业务。但这可能影响投保金额,因为保险公司测算保费会综合考虑客户过往出险历史与事故处理结果。若事故规模大或频发,保费很可能相应上涨。

  • 当天就取保候审会被起诉吗

    1021人阅读

    当天办理取保候审手续不意味着不会被检察机关起诉。取保候审是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目的是在侦查和审判阶段给予犯罪嫌疑人一定人身自由。最终是否被起诉要考虑诸多因素,如证据是否充足、犯罪恶劣程度等。若侦查后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符合起诉条件,犯罪嫌疑人仍可能被提起公诉。

  • 非法捕捞水产品取保候审后会宣判吗

    1098人阅读

    违法捕捞水产品案中,被告人获取保候审资格后,法院会择期公开审理并裁决。取保候审是刑事强制措施,不意味着案件终结或无罪释放。若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案件仍进入审判阶段,司法机构将依据法规和实际情况公正判决,同时会全面权衡捕捞方式、捕获物数量、生态破坏程度等各类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