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解答 > 取保候审精选解答 > 取保候审钱保的条件包含哪些

取保候审钱保的条件包含哪些

时间:2024.07.31 标签: 刑事辩护 取保候审 阅读:1104人
律师解析: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之明文规定,获取取保候审资格需满足以下四项基本条件:首先,被拘留者或被告可能会面临管制拘役或独立适用附加刑处罚
其次,若被拘留者或被告可能会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的重罪,但在采取取保候审措施后不会对社会产生任何危害性;
再次,对于患有严重疾病、生活无法自理的被拘留者或被告,以及处于孕期或哺乳期的女性,只要在采取取保候审措施后不会对社会产生危害性,也可获得取保候审资格;
最后,如果羁押期限已到,而案件仍未审理完毕,则需要采取取保候审措施。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版权声明:本平台对图文内容模式享有独家版权,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转载。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79条规定,取保候审的最长期限不得超过十二个月。如有超期情况,必须立即解除取保候审并向当事人及相关单位通报。若发现不应追究刑事责任,亦需......

取保候审后被传唤是否收押,取决于案件进展和当事人行为。根据《刑事诉讼法》,取保候审最长12个月,期满或不追责应解除措施。若案件需继续侦查且无免责情况,当事人通常不会被收押......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67条规定,犯罪嫌疑人或被告在满足以下条件之一时可申请取保候审:可能判处轻刑、患有严重疾病、怀孕、哺乳期,且取保不会造成社会危险;或羁押......

图文精选 普法视频 语音解答
  • 申请取保候审的流程

    彭彦林律师

    1、取保候审的申请。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有权提出取保候审的申请。2、取保候审的决定。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在接到取保候审的申请书后,应当在7天之内作出是否同意的答复。3、取保候审的执行。取保候审的执行机关为公安机关。

    播放量:943 2022-06-09
  • 取保候审多久必须结案

    覃程律师

    为了防止长期取保,既不结案,也不侦查、起诉、审理,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取保候审期限最长不得超过一年。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

    播放量:361 2022-06-09
  • 批捕后能取保候审吗

    覃程律师

    能。只要符合取保候审的条件,批捕后也能取保候审的。根据《刑事诉讼法》中的规定,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有权申请取保候审。

    播放量:957 2022-06-09
张梦麟律师

北京盈科(洛阳)律师事务所

张梦麟,毕业于郑州大学法学院,西北政法大学民商法研修生,北京盈科(洛阳)律师事务所风险投资与私募股权法律事务部律师。于2021年取得法律职业资格,后精通办理各类民商事、刑事案件。工作上始终秉持“依法辩曲直,仗义论是非”的职业理念,尽职尽责维护每一位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咨询该律师
  • 取保要几天才可以

    1410人阅读

    在取保候审司法程序中,审批周期一般不超七个工作日。权责部门收到申请后,应在三天内回复是否批准。若不批准变更强制措施,需向申请人详细解释原因。若批准,执行机构收到《取保候审决定书》等后,应在二十四小时内执行,并及时将执行情况通知决定机关。

  • 最长多久可以取保候审

    1096人阅读

    在刑事程序里,人民法院、检察院和公安机关有权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施取保候审,但其期限最长不超十二个月。在此期间,被取保候审人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及相应规范要求,比如未经执行机构批准,不得擅自离开所居住的市、县。

  • 打架斗殴可以取保吗

    1611人阅读

    对于打架斗殴案件能否申请取保候审,要多方面评估权衡。若犯罪情节相对轻微,嫌疑人或被告人可能被判处管制、拘役、独立适用附加刑,或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且取保后无明显社会危险性,通常可考虑取保;但若犯罪情节严重、社会危害性大,申请取保候审难度会增加。

  • 打架对方已经谅解取保候审后还会判刑吗

    1621人阅读

    犯罪嫌疑人获取保候审后仍可能被判刑。取保候审是刑事诉讼的非羁押性强制措施,非案件终结标志或免刑保证。法院全面审查案件时,会综合考量犯罪性质、情节严重程度、社会危害程度等。犯罪事实清、证据足且符合判刑条件,法院会依法判决。不过,对方谅解意愿在量刑时通常是减轻刑罚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