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解答 > 公司犯罪辩护精选解答 > 虚开发票罪既遂一般如何量刑

虚开发票罪既遂一般如何量刑

时间:2024.09.06 标签: 刑事辩护 公司犯罪辩护 阅读:890人
律师解析:
就一般的情况而言,若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一旦构成,其法定刑期如下:
倘若虚开发票行为造成影响极其严重者,将被判处两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同时还会被课以罚金
而当情节特别严重时,则可能面临更为严厉的处罚——判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同时也必将处以罚金。
此外,若涉及到单位犯罪的情形,相关单位需承担相应的罚金责任,并且对于那些直接负有领导责任并对此次犯罪行为承担主要职责的主要管理人员以及其他实质性的直接责任人,将适用与个人犯罪类似的判罚规则加以惩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零五条之一
虚开本法第二百零五条规定以外的其他发票,情节严重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版权声明:本平台对图文内容模式享有独家版权,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转载。

股东仅是公司的投资者,以股东的出资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并不承担公司经营方面的连带责任。即使公司将来出现债务问题,也不需要股东负什么责任。公司是企业法人,有独立的法人财产,......

可以收集下列证据:1.具有一种经营秘密或技术秘密的证据。2.未经原告许可,非法获取、披露、使用该经营秘密或技术秘密的证据。证据有下列几种: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1、给商业秘密权利人造成损失数额在五十万元以上的。2、因侵犯商业秘密违法所得数额在五十万元以上的。3、致使商业秘密权利人破产的。4、其他给......

图文精选 普法视频 语音解答
  • 公司偷税漏税的处罚

    彭彦林律师

    1、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数额在五万元以上并且占各税种应纳税总额百分之十以上。2、纳税人五年内因逃避缴纳税款受过刑事处罚或者被税务机关给予二次以上行政处罚,又逃避缴纳税款,数额在五万元以上并且占各税种应纳税总额百分之十以上的。

    播放量:1458 2022-06-08
  • 擅自设立分公司的处罚标准是什么

    刘婉芬律师

    对公司擅自设立分公司的行为,由公司登记机关责令改正或者予以取缔,可以并处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公司设立分公司的,应当依法向公司登记机关申请登记,领取营业执照。

    播放量:533 2022-06-07
  • 公司涉嫌诈骗,员工不知情,会判刑吗

    姜远波律师

    不会,公司涉嫌刑事诈骗,如果员工确实不知情,则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如果该员工系管理人员的话,且与该诈骗行为有关联的话,涉嫌诈骗罪的可能性较大;如果该员工只是一般小职员,未参与管理预谋诈骗行为,仅仅执行上级命令,该员工是不构成诈骗罪的。

    播放量:1262 2022-06-07
陈晓伟律师

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

现为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权益合伙人,盈科刑民交叉法律事务部北京分中心主任,盈科北京经济犯罪法律事务部执行主任,“北京刑事辩护律师网”团队主任,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员,北京市律师协会会员。 曾受聘担任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模拟法庭专家评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客座法律讲师。 担任中央电视台《我是大律师》栏目首批嘉宾律师。

咨询该律师
  • 公司犯罪法人知情但没有参与会怎么样

    1645人阅读

    企业涉及犯罪活动时,即便公司法人未亲自实施犯罪,也可能担责。责任大小受法人对犯罪了解程度、是否制止、职务地位等多因素影响。一般会因业务管理疏失或不当决定,承担行政法规制裁,甚至面临刑事追责,不过相比直接涉案人员,法人所担法律责任通常较轻。

  • 企业什么情况下会刑事处罚

    1550人阅读

    企业在多种场景下可能承受刑事惩罚。如制作、贩卖假冒伪劣产品破坏市场经济秩序、侵犯消费者利益;从事非法走私违背对外贸易政策;用诈骗手法发行股票、债券或隐匿关键事实、编造虚假信息;违反税收法规偷逃税款等。只要企业行为严重触犯刑法,威胁国家、社会或公民合法权益,就可能遭刑事制裁。

  • 单位非吸案件高管会怎么判

    1293人阅读

    在单位违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审理中,对高级管理人员判决会从其在犯罪中的位置、作用、参与程度、违法所得等多方面全面评估。若被认定为直接负责的主管或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能面临刑事指控与刑罚。积极参与且作用关键的,刑罚较严厉;被动参与或作用有限的,刑罚相对较轻。

  • 单位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员工如何定罪

    1842人阅读

    机构行为沦为非法吸纳公众存款时,其雇员是否担责需依具体情况判断。若雇员知情且积极参与、在非法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很可能面临刑事诉讼;若雇员仅从事常规辅助工作且对非法活动不知情,通常不太可能被判定有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