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律博律师事务所
李鉴春主任律师,89年毕业于南开大学法学系法律专业,法学学士。曾先后在原周口市公安局法制、预审、刑侦、经侦、警察培训中心工作,担任过侦队副队长、经侦队副队长、警训中心教官等职务,具有丰富的办案经验与深厚的人脉资源。2009年开始从事律师工作,现为河南律博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专业领域:刑事辩护。详情咨询请联系电话:13781271663、18638098163
咨询该律师解除了取保候审的措施,往往意味着无需再继续担保或者缴纳保证金。然而,解除取保候审与国家赔偿之间并无直接关联性。根据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国家赔偿主要是为了应对错误的逮捕以及错误的判决等行为。若遭受不公正待遇,例如被错误地点取了取保候审的措施,当事人有权依法申请国家赔偿。关于赔偿金额的确定,则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中的相关条款进行衡量,比如对人身自由权每日的赔偿金额等等。
若被采取取保候审措施的人士最终未被判定犯下罪行,那么在撤销其强制措施之后,依据《国家赔偿法》相关条款,他们有权提出国家赔偿请求。这类赔偿请求可能是由于错误逮捕或者误判罪名等原因引起的。然而,仅因为被采取了取保候审措施就提出赔偿请求的情况相对较为罕见,通常需要结合后续审判的实际结果来进行判断和处理。
撤销取保候审措施通常意味着嫌犯或被告人无需再提供担保人进行担保,然而此举并不涉及国家赔偿问题。在我国的法律制度下,赔偿主要适用于不当拘留、非法逮捕或者误判等特定情形。若由于国家行政部门以及其职员的违法行为而导致了个人权益遭受侵害,则受害方享有向国家提出赔偿请求的法定权利。
取保候审可能会对受害者的生活造成一些不便,但这并不会直接影响到受害者的损害求偿权。取保候审只是一种临时性的措施,旨在确保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不会逃跑,不会干扰案件的侦查和审判。如果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最终被判定有罪,并且需要承担赔偿责任,那么受害者可以根据法律和证据向他们提出索赔,要求赔偿因侵权而导致的医疗费、误工费、残疾赔偿金等损失。因此,受害者不必过于担心取保候审会对自己的损害求偿权造成影响。
取保候审这一程序本质上并非国家赔偿的正式对象。一般而言,国家赔偿所处于的常见场景主要源自于诸如错误逮捕、误判等司法失误导致的实质性损害。然而,在执行取保候审措施期间,当事人或是被告仍拥有行动自由,他们仅仅需要接受严格监管并在外等待法院的最终判决而已,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通常无法提出国家赔偿的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