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解答 > 取保候审精选解答 > 取保候审是否却已经立案

取保候审是否却已经立案

时间:2024.09.26 标签: 刑事辩护 取保候审 阅读:837人
律师解析:
在我国的刑事诉讼过程中,取保候审作为一项强制措施,本身并不能直接表明案件是否已经正式立案。立案这一流程是指由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等国家机关对各类报案、控告、举报以及自首的相关材料进行系统性的审查,以确定是否存在涉嫌犯罪的事实且是否应对有关人员追究刑事责任而启动的合法程序。取保候审工作一般会在立案之初便开始运作,若经过仔细的评估后发现嫌疑人或被告人满足了特定的法律规定条件的话,那么司法机关有权采纳非羁押方式来对待他们。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版权声明:本平台对图文内容模式享有独家版权,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转载。

关于解除取保候审申请的处理时限,法律未明确规定,通常由办案机关根据案情决定。当确认无需继续取保候审时,机关将迅速作出解除决定并执行。此过程耗时可能数天至数周不等,具体时间......

扑克牌事件能否取保候审,取决于涉案金额、社会影响及犯罪者态度。若对社会威胁不大,可申请。但需注意,赌博在我国法律禁止,若涉及恶劣情况,如设立赌场或集体赌博,审批难度加大,......

取保候审的最长期限为十二个月。期限届满后,需解除原取保候审措施或依法更换其他强制性约束措施。关键在于,到期日的计算起始于取保候审决定书正式生效之日。这确保了法律程序的严谨......

图文精选 普法视频 语音解答
  • 申请取保候审的流程

    彭彦林律师

    1、取保候审的申请。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有权提出取保候审的申请。2、取保候审的决定。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在接到取保候审的申请书后,应当在7天之内作出是否同意的答复。3、取保候审的执行。取保候审的执行机关为公安机关。

    播放量:943 2022-06-09
  • 取保候审多久必须结案

    覃程律师

    为了防止长期取保,既不结案,也不侦查、起诉、审理,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取保候审期限最长不得超过一年。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

    播放量:361 2022-06-09
  • 批捕后能取保候审吗

    覃程律师

    能。只要符合取保候审的条件,批捕后也能取保候审的。根据《刑事诉讼法》中的规定,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有权申请取保候审。

    播放量:957 2022-06-09
李鉴春律师

河南律博律师事务所

李鉴春主任律师,89年毕业于南开大学法学系法律专业,法学学士。曾先后在原周口市公安局法制、预审、刑侦、经侦、警察培训中心工作,担任过侦队副队长、经侦队副队长、警训中心教官等职务,具有丰富的办案经验与深厚的人脉资源。2009年开始从事律师工作,现为河南律博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专业领域:刑事辩护。详情咨询请联系电话:13781271663、18638098163

咨询该律师
  • 取保要几天才可以

    1410人阅读

    在取保候审司法程序中,审批周期一般不超七个工作日。权责部门收到申请后,应在三天内回复是否批准。若不批准变更强制措施,需向申请人详细解释原因。若批准,执行机构收到《取保候审决定书》等后,应在二十四小时内执行,并及时将执行情况通知决定机关。

  • 最长多久可以取保候审

    1096人阅读

    在刑事程序里,人民法院、检察院和公安机关有权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施取保候审,但其期限最长不超十二个月。在此期间,被取保候审人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及相应规范要求,比如未经执行机构批准,不得擅自离开所居住的市、县。

  • 打架斗殴可以取保吗

    1611人阅读

    对于打架斗殴案件能否申请取保候审,要多方面评估权衡。若犯罪情节相对轻微,嫌疑人或被告人可能被判处管制、拘役、独立适用附加刑,或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且取保后无明显社会危险性,通常可考虑取保;但若犯罪情节严重、社会危害性大,申请取保候审难度会增加。

  • 打架对方已经谅解取保候审后还会判刑吗

    1621人阅读

    犯罪嫌疑人获取保候审后仍可能被判刑。取保候审是刑事诉讼的非羁押性强制措施,非案件终结标志或免刑保证。法院全面审查案件时,会综合考量犯罪性质、情节严重程度、社会危害程度等。犯罪事实清、证据足且符合判刑条件,法院会依法判决。不过,对方谅解意愿在量刑时通常是减轻刑罚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