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解答 > 社保纠纷精选解答 > 失业金最多只能领24个月吗

失业金最多只能领24个月吗

时间:2024.09.13 标签: 劳动纠纷 社保纠纷 阅读:1252人
律师解析:
失业救济金的发放期限上限为24个月。
该规定所遵循的依据在于失业救济金的领取时间是与参保人的失业保险缴费年限息息相关的。
通常来说,失业保险的缴费时限越长,在失业之后可以领取到的失业救济金也就相应地更长久,然而,这一期限的最高上限为24个月。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四十六条
失业人员失业前用人单位和本人累计缴费满一年不足五年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十二个月;累计缴费满五年不足十年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十八个月;累计缴费十年以上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二十四个月。重新就业后,再次失业的,缴费时间重新计算,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与前次失业应当领取而尚未领取的失业保险金的期限合并计算,最长不超过二十四个月。
版权声明:本平台对图文内容模式享有独家版权,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转载。

如果是工伤赔偿的话,那么标准如下:死亡的话,丧葬补助金=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6个月。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供养亲属抚恤金标准为:配偶,每月按工亡职工本人月工资的40......

如果主张的话,会得到经济补偿金。公司未为员工购买社保应当予以补缴并支付经济补偿,同时用人单位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具体如下: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

交满15年,到了你退休年龄就可以去申请退休和领取养老金,但在你缴够15年、但又没有达到退休年龄的这段时间内,你是无法得到医保保障的,因为医保一断缴就无法享受医保,去医院看......

图文精选 普法视频 语音解答
  • 产假多少天

    王哲男律师

    按目前的法律规定,我国的所有女性劳动者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都享受产假待遇。女职工生育享受98天产假,其中产前可以休假15天;难产的,增加产假15天;生育多胞胎的,每多生育1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

    播放量:844 2022-06-08
  • 公司没有交社保可以立刻解除劳动合同吗

    郝玉鑫律师

    公司不缴纳社保,员工可以解除劳动合同。而且这种情况解除劳动合同单位应当支付劳动者经济补偿,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

    播放量:1162 2022-06-07
郭培员律师

北京嘉维律师事务所

郭培员律师,办理了大量的刑事辩护、公司经营、劳动工伤、合同事务等纠纷案件,并担任多家公司的法律顾问,其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耐心负责的沟通方式,得到了当事人的好评。 郭培员律师思维敏捷,法律专业知识娴熟,办案经验丰富,精通各种法律法规;熟悉各类公文、法律文本的书写;具有较强的表达、沟通能力和判断能力及逻辑分析能力;擅长与人交往,有较好的团队精神。 郭培员律师办案认真,严谨,细致,为当事人争取合法利益,深得当事人好评。对当事人来说一个小案子可能就是一生的大案子,用专业、专心的态度服务好每一位委托人是本人服务宗旨。 由于工作时间繁忙,经常出庭、来往看守所等办案机关,不可能时刻盯在网上回复您的问题,如果问题紧急建议直接拨打电话,希望给您满意的回答!

咨询该律师
  • 老百姓怎样打官司

    1874人阅读

    老百姓打官司,首先要明确诉求与纠纷类型,了解适用法律规定;接着准备真实、合法且有关联的证据;再确定管辖法院,如被告住所地等。然后认真撰写起诉状,交至法院并缴费。法院受理安排开庭,开庭要遵守纪律,清晰表达观点、展示证据,不熟悉程序可委托律师,依法律程序和事实法律维权。

  • 能自理可以要护理费吗

    1941人阅读

    在法律范畴,能否主张护理费依具体情形判断。因他人侵权受伤构成伤残、患病需长期护理等符合法定护理期限和标准的可主张;自身有自理能力仅因照顾家属等产生护理需求通常难主张。护理费计算取决于护理人员收入、人数、期限等。面临具体案件,提供详细信息才能精准判断主张及计算方式,不同情况有别。

  • 公司少交社保怎么追缴流程

    1833人阅读

    公司存在少交社保情况,员工追缴流程如下:先主动与公司协商补缴,保留协商记录等证据;协商无果可向当地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提交工资发放记录、劳动合同等材料。监察部门核实后责令公司补缴,若公司逾期不补,员工可申请仲裁并要求赔偿。仲裁生效后公司仍不履行,员工可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全程要注意保留证据。

  • 土地征用社保与职工社保能合并吗

    1656人阅读

    土地征用社保与职工社保通常难以直接合并。前者专为被征地农民设,有特定保障范围和标准;后者基于劳动关系,涵盖多险种。二者在缴费主体、标准及待遇享受等多方面有差异。若要衔接,需按当地政策办转移手续,可前往当地社保经办机构咨询具体政策与操作流程,保障参保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