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7人阅读
举证责任承担依具体法律规定和案件实际情况确定。民事诉讼中“谁主张,谁举证”是基本原则,如原告主张被告侵权需举证。但在特殊情形下,举证责任会转移或倒置,如环境污染侵权案,因因果关系难证,法律可能规定被告担责以保护受害者权益。总之,举证责任并非固定,要具体判断。
1700人阅读
起诉时没有对方个人信息较难立案,可通过以下途径获取:委托律师凭合法手续到公安机关、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等查询;申请法院调查令,由当事人或其代理人持证获取;利用公共信息平台,但注意信息准确性与合法性。获取信息后按法定程序起诉可保障权益,且不同案件类型和程序对信息要求有别,要依实际确定。
1419人阅读
微信短信记录特定情况下可充当法律证据,属电子数据。若满足真实性(未被篡改)、合法性(获取途径合法且不侵犯隐私)、关联性(与待证事实有关联)要求,就能作为证据。如合同纠纷中,能证明约定和违约情况的记录可成证据,但单纯聊天内容证明力可能不足,需综合其他证据,总之要符合法定条件,严谨对待。
1893人阅读
通常证人出庭作证不应收取报酬,这基于法律规定和公共利益,旨在保证司法公正、证据可靠。但特殊情形下,如证人因出庭产生交通、住宿等合理费用,申请方可给予补助,这并非报酬,而是必要支出补偿。证人出庭主要是协助司法机关、维护法律秩序,收取报酬会影响作证公正性,对司法程序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