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解答 > 劳动保障精选解答 > 法定丧假多少天2025年新规定

法定丧假多少天2025年新规定

时间:2024.09.13 标签: 劳动纠纷 劳动保障 阅读:1068人
律师解析:
当员工本人步入婚姻殿堂抑或是该员工的直系亲友(包括父母、伴侣以及子嗣)离世之际,他们有资格依据实际情形,经本机构上级行政领导审批,视其轻重缓急而获得最多可达三个自然日的婚丧假期。如果遇到以下两种特殊情境之一,员工可能同时享受婚丧与路途假期:
1.当员工结婚时,他们可能并不在此地工作,此时可根据实际行程距离赋予额外的路程假;
2.当员工的远方直系亲友离世,需要员工亲自前往异地办理相关丧葬事宜时,同样有权利依据行程远近,得到相应的路程假。在获批的婚丧及路程假期内,员工将按原薪资标准发放薪酬,而往返旅途所产生的费用均由员工承担。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五十一条规定“劳动者在法定休假日和婚丧假期间以及依法参加社会活动期间,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工资。”根据以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劳动者依法享有带薪休丧假的权利。因此,公司应当依照国家法律规定给予员工带薪休丧假。
版权声明:本平台对图文内容模式享有独家版权,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转载。

法定假日是不可以调休的,不能在法定假日上班后再补休一天。因此只要在法定假日上班的,用人单位都应当支付劳动者日工资的三倍。公休日调休,如果用人单位可以及时安排劳动者进行补休......

不可以。一般情况下,单位不可以辞退怀孕女工。如果职工要求继续履行合同就必须继续履行,若单位违法辞退怀孕女工,就需要支付该员工的赔偿金,工作满一年赔偿两个月的工资。......

个人失业后,应当持本单位为其出具的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的证明或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认可的其他证明材料,在1个月内到社保机构办理失业登记、向社保机构申请失业保险金。......

图文精选 普法视频 语音解答
  • 单位安排高温室外加班是合法吗

    钟玉琳律师

    单位安排高温天气在室外加班是不合法的。根据《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第八条规定,如果室外气温达到35-37摄氏度的,是不得安排室外露天作业劳动者加班的,所以高温天气在室外劳动加班是不合法的。

    播放量:944 2022-06-07
  • 公司拖欠员工工资,法人负什么责任

    刘婉芬律师

    民事责任:承担支付员工工资的责任;行政责任:劳动行政部门可以责令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刑事责任:情况严重的会涉嫌构成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

    播放量:687 2022-06-07
郭培员律师

北京嘉维律师事务所

郭培员律师,办理了大量的刑事辩护、公司经营、劳动工伤、合同事务等纠纷案件,并担任多家公司的法律顾问,其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耐心负责的沟通方式,得到了当事人的好评。 郭培员律师思维敏捷,法律专业知识娴熟,办案经验丰富,精通各种法律法规;熟悉各类公文、法律文本的书写;具有较强的表达、沟通能力和判断能力及逻辑分析能力;擅长与人交往,有较好的团队精神。 郭培员律师办案认真,严谨,细致,为当事人争取合法利益,深得当事人好评。对当事人来说一个小案子可能就是一生的大案子,用专业、专心的态度服务好每一位委托人是本人服务宗旨。 由于工作时间繁忙,经常出庭、来往看守所等办案机关,不可能时刻盯在网上回复您的问题,如果问题紧急建议直接拨打电话,希望给您满意的回答!

咨询该律师
  • 哺乳期被裁,怎么赔

    1088人阅读

    哺乳期内解雇员工不符合法律法规,用人单位应支付赔偿。员工有权要求用人单位按法定经济补偿标准双倍赔偿。经济补偿依员工在公司服务年限确定,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超六个月不足一年按一年算;未满半年支付半个月工资。

  • 工作满9年劳动法有什么规定

    1726人阅读

    对于圆满履行9年工作职责的职工,雇主解除劳务关系要遵循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否则属违规。若遵守规定,员工有望获经济补偿金,按工作年限计算,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平均薪资,9年则补偿9个月薪资。此外,连续工作满10年且未主动离职的员工,有权决定是否签无固定期限劳工合同。

  • 产假不批如何留证据

    1568人阅读

    若产假申请未获核准,有多种途径搜集保存证据。要妥善收藏提交产假申请的书面凭证,如邮件、申请表;保存与上司或人力部门讨论产假的聊天记录、电话录音;保管公司有关产假权益的规定文件;还可找同事作为证人,证明自己曾提产假请求却遭拒绝。

  • 单位不给休产假怎么赔偿的

    1030人阅读

    原则上公司或机构不得拒绝员工产育假请求,否则员工有权依法维权,要求企业按时支付工资,避免产期无薪。若企业未提供生育资源致员工受伤,如精神打击,员工可请求民事赔偿。员工应先与企业友好沟通解决问题,若无法达成共识,可向劳动监督部门求助或向劳动争议仲裁机关申请仲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