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解答 > 劳动关系精选解答 > 公司原因被开除写离职申请吗

公司原因被开除写离职申请吗

时间:2024.12.10 标签: 劳动纠纷 劳动关系 阅读:804人
律师解析:
被公司开除,不需要写离职申请。因为离职申请是个人主动辞职所用的单据。单位开除员工代表员工不符合单位的要求和条件,抑或员工违法了单位的规章制度或纪律导致被开除劳动者工资、押金和经济补偿是必须结清。用人单位不得随意扣减或者拖欠当事人可以在办理离职手续时要求结清。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六条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版权声明:本平台对图文内容模式享有独家版权,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转载。

可以的,17岁可以签定劳动合同。年满16周岁的就不属于童工了,而年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的劳动者依照有关规定及劳动合同的约定,在劳动合同约定的权利义务关系不违背有关法律、......

裁员不能裁减的人员有:1、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的;2、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

第一、依照规定进行重整。第二、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市场经济中的企业无时不面临着激烈竞争,一旦对市场需求判断失误或者决策偏差等,企业的生产经营可能就会发生困难。第三、企业......

图文精选 普法视频 语音解答
  • 员工辞职,要通知用人单位吗

    钟玉琳律师

    员工辞职,是通知用人单位,而不是向用人单位“申请”辞职。所以,凡是员工辞职的,只要履行了提前预告义务,预告期满后,除双方协商一致外,用人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强行留下员工继续工作。同时,在预告期内,双方都有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的义务,任何一方在未得到对方同意的情况下都不得提前或延后解除劳动合同。

    播放量:1419 2022-06-07
  • 用人单位承担工伤赔偿责任的前提有哪些

    钟玉琳律师

    用人单位必须承担工伤赔偿责任的前提:首先,是发生在工作期间;其次,是对象只能是职工。职工是指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的劳动者。根据《劳动合同法》第10条第3款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的规定。

    播放量:1061 2022-06-07
  • 劳动仲裁中要如何证明劳动关系

    钟玉琳律师

    (一)工资支付凭证或职工工资发放花名册、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记录;(二)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发放的工作证、服务证等能够证明身份的证件;(三)劳动者填写的用人单位招工招聘登记表、报名表等招用记录;(四)考勤记录;(五)其他劳动者的证言等。

    播放量:1441 2022-06-07
郭培员律师

北京嘉维律师事务所

郭培员律师,办理了大量的刑事辩护、公司经营、劳动工伤、合同事务等纠纷案件,并担任多家公司的法律顾问,其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耐心负责的沟通方式,得到了当事人的好评。 郭培员律师思维敏捷,法律专业知识娴熟,办案经验丰富,精通各种法律法规;熟悉各类公文、法律文本的书写;具有较强的表达、沟通能力和判断能力及逻辑分析能力;擅长与人交往,有较好的团队精神。 郭培员律师办案认真,严谨,细致,为当事人争取合法利益,深得当事人好评。对当事人来说一个小案子可能就是一生的大案子,用专业、专心的态度服务好每一位委托人是本人服务宗旨。 由于工作时间繁忙,经常出庭、来往看守所等办案机关,不可能时刻盯在网上回复您的问题,如果问题紧急建议直接拨打电话,希望给您满意的回答!

咨询该律师
  • 顾客打员工怎么处理

    1049人阅读

    员工遇顾客攻击,应第一时间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并做好记录。若身体受伤,立即就医并保存医疗记录。轻伤员工可提民事赔偿,重伤则顾客可能面临刑事指控。企业应积极协助员工维权,工作时间场所内发生的或可认定工伤。企业还应依内部规定对涉事顾客采取制裁措施。

  • 入职一天就离职竞业协议有效吗

    1958人阅读

    竞业协议有效性不能仅依员工雇佣周期判定,关键看是否遵循法定条件。若条款未违法,双方平等自愿公平签约,且单位支付经济补偿,协议通常有效。新进员工工作一日离职,签的竞业协议满足法定条件也可能有效。法院审理此类案件会综合考量多种因素,认为协议不合理可通过法律途径维权。

  • 工作签了合同但是有事辞职怎么办

    1026人阅读

    辞职分试用期和正式员工两种情况。试用期提前三个工作日书面通知用人单位即可解除劳动关系;正式员工需提前三十天书面告知辞职意向,并保存通知证据。无论哪种情况,都要按劳动合同履行工作交接手续,有离职特殊约定要遵守,合法规范辞职才能维护权益、规避法律风险。

  • 员工离职竞业禁止如何取证

    1757人阅读

    处理员工离职后竞业禁止取证问题,可从多方面入手:关注新入职公司运营领域和业务,通过工商总局网站等合法途径收集信息;留意员工社交媒体工作动态;调查银行账户流水;从原单位忠实客户处了解情况;必要时求助公证机构固定证据。且整个过程要遵守法律法规,不能侵犯他人隐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