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解答 > 离婚精选解答 > 宝宝5个月可以离婚吗

宝宝5个月可以离婚吗

时间:2024.09.03 标签: 婚姻家庭 离婚 阅读:1387人
律师解析:
可以离婚,但是宝宝5个月一般只有女方可以提出离婚。
法律规定女方在哺乳期,男方不能提出离婚,但是,女方提出离婚或者人民法院认为确有必要受理男方离婚请求的除外。如果双方均同意离婚,可去民政局办理离婚手续,不受哺乳期限制。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二条
女方在怀孕期间、分娩后一年内或者终止妊娠后六个月内,男方不得提出离婚;但是,女方提出离婚或者人民法院认为确有必要受理男方离婚请求的除外。
版权声明:本平台对图文内容模式享有独家版权,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转载。

要分两种情况,协议离婚的,需要持户口本、身份证、结婚证以及离婚协议书到一方户口所在地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办理离婚手续。诉讼离婚的,双方户口在同一辖区,且居住在户口所在地,提出......

双方于____年__月认识,于____年__月__日在__________登记结婚,婚后于____年__月__日生育一个儿子(女儿),名______。现夫妻感情已经完全破......

协议离婚手续如下:1、离婚的男女双方共同到一方常住户口的区、县级市民政局(或镇人民政府)婚姻登记处提出申请。2、双方当事人填写《申请离婚登记声明书》,并在婚姻登记员面前签......

图文精选 普法视频 语音解答
  • 遭遇家庭冷暴力能离婚吗

    胡静律师

    婚姻冷暴力可以离婚。如果受害方想离婚,但对方又不同意的情况下,受害要求离婚,可由有关部门进行调解或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出离婚诉讼。如果经过调解任然无法继续维持婚姻,则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如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应准予离婚。

    播放量:1156 2023-06-06
  • 离婚案件收到法院传票还可以调解吗

    胡静律师

    离婚收到法院传票法院也可以进行调解。调解的时间和方式,法律没有规定,由案件承办人自己根据案件审理情况来决定,庭前可以,庭后可以,在开庭过程中也可以。根据法律规定,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如果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的,应当准予离婚。

    播放量:1403 2023-06-06
  • 起诉离婚的流程是什么

    胡静律师

    诉讼离婚的手续:1、到人民法院向法院提起诉讼申请。2、经立案大厅审查符合立案条件,准予立案后。3、法院将案件移送民事庭,由民事庭进行审理。4、民事庭受案后,向另一方发出传票,要求其在某个时间到庭应诉。5、双方到庭后,由法院进行调解。6、法院通过开庭审理,作出准予离婚或不准予离婚的判决。

    播放量:1416 2023-06-06
李晓凤律师

青海乾润律师事务所

李晓凤律师,青海乾润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毕业于天津商业大学法学系,在2019年通过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并取得律师职业资格A证。 2020年在青海乾润律师事务所从事专职律师工作,保持了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的衔接性。 尤以撰写各类诉讼法律文书见长;同时兼理各类民商事、刑事诉讼业务。办案风格亲切耐心,致力于通过良好的沟通为每一位当事人提供良好的法律服务。

咨询该律师
  • 什么样的夫妻应当离婚

    1251人阅读

    夫妻关系出现特定情况可考虑离婚,判断较复杂需综合多因素。《民法典》规定,感情确已破裂如长期分居、家暴、一方重大过错等,或婚姻无法维持如一方患重病、双方失信心等,都符合离婚标准。不过离婚还涉及财产、子女问题,要依法处理。决定前双方应充分沟通,也可寻求专业法律意见,避免不必要损失。

  • 媳妇闹离婚我不同意怎么处理

    1185人阅读

    当媳妇闹离婚而自己不同意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规定,首先要冷静沟通,避免矛盾激化,了解其想法原因。同时收集共同生活照片、亲友见证等证据,证明感情未破裂。若对方已起诉,应积极应诉表达挽回意愿,提供共同家庭目标等相关证据,婚姻遇危机要冷静应对尽力挽回。

  • 男方出轨女方离婚男方不同意怎么办

    1120人阅读

    男方出轨女方若想离婚,在男方不同意的情况下可诉讼离婚。关键是收集证据,如聊天记录、照片、证人证言等。诉讼中女方要陈述出轨事实及对婚姻的影响,因男方过错女方可适当多分财产。但诉讼过程复杂漫长,涉及证据审查、法庭辩论等环节,女方需耐心配合,遇此类情况可向专业人士咨询。

  • 离婚精神损害赔偿标准是什么

    1111人阅读

    离婚时精神损害赔偿标准尚无明确统一规定。一般考量过错程度(如重婚、虐待等严重过错赔偿额或较高)、侵害行为具体情形(含手段恶劣程度)、造成后果(如精神痛楚深度)及当地经济水平等。赔偿额通常几千元到数万元,严重后果或达数十万元,具体数额由法院综合案件实际情况斟酌确定,以保护受害方、惩戒过错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