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解答 > 公司犯罪辩护精选解答 > 隐匿罪怎么判刑

隐匿罪怎么判刑

时间:2024.09.26 标签: 刑事辩护 公司犯罪辩护 阅读:1178人
律师解析:
1、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3、本罪客观方面包括“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行为。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条
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版权声明:本平台对图文内容模式享有独家版权,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转载。

一般是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是判处刑罚。单位犯罪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双罚制,又称为两罚制,指在单位......

范超律师
范超律师
13938229951
咨询我

一般是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是判处刑罚。单位犯罪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双罚制,又称为两罚制,指在单位......

范超律师
范超律师
13938229951
咨询我

1、犯罪分子构成非法拘禁罪的量刑是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具有殴打、侮辱情节的,应该从重处罚;2、非法拘禁罪是指以拘押、禁闭或者其他强制方法,非法剥......

范超律师
范超律师
13938229951
咨询我
图文精选 普法视频 语音解答
  • 公司偷税漏税的处罚

    彭彦林律师

    1、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数额在五万元以上并且占各税种应纳税总额百分之十以上。2、纳税人五年内因逃避缴纳税款受过刑事处罚或者被税务机关给予二次以上行政处罚,又逃避缴纳税款,数额在五万元以上并且占各税种应纳税总额百分之十以上的。

    播放量:1458 2022-06-08
  • 擅自设立分公司的处罚标准是什么

    刘婉芬律师

    对公司擅自设立分公司的行为,由公司登记机关责令改正或者予以取缔,可以并处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公司设立分公司的,应当依法向公司登记机关申请登记,领取营业执照。

    播放量:533 2022-06-07
  • 公司涉嫌诈骗,员工不知情,会判刑吗

    姜远波律师

    不会,公司涉嫌刑事诈骗,如果员工确实不知情,则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如果该员工系管理人员的话,且与该诈骗行为有关联的话,涉嫌诈骗罪的可能性较大;如果该员工只是一般小职员,未参与管理预谋诈骗行为,仅仅执行上级命令,该员工是不构成诈骗罪的。

    播放量:1262 2022-06-07
范超律师

河南良承律师事务所

受人之托 忠人之事

咨询该律师
  • 单位犯罪主观故意怎么认定

    1989人阅读

    单位犯罪的主观故意需多方面综合考量。参与单位集体决策的主要人物有故意,可认定为单位故意;单位内部犯意传达链条完整,也能认定。此外,单位经营活动性质、业务范围、以往行为方式等,若表明有实施特定犯罪的主观意愿,对认定有帮助,如贸易公司虚假贸易骗贷。要从决策机制、行为表现等多维度全面判断。

  • 公司法人犯罪可以轻判吗

    1228人阅读

    公司法定代表人在犯罪行为中的刑罚轻重,要综合犯罪情节、认罪悔罪程度、立功表现等多方面考量。若其能主动向公安或检察机构自首,如实交代罪行,积极挽回损失、协助侦破其他案件,理论上有获较轻刑罚处理的可能,但这并非绝对,最终判决受案件全貌及法律规定制约。

  • 员工被拘留单位应如何处理

    1270人阅读

    当员工面临拘留境况,企业应据实际情况应对。先确定拘留种类,若是行政拘留,代表行为轻微违法,企业可按规定给予警告、批评教育等,一般不宜立即解除合同;若是刑事拘留,情况严重,企业可暂停其职务,判决前不宜过快解雇,要关注案件进程、联系员工或家属,处理时要遵法规和规定,保障权益、维护秩序。

  • 单位犯罪法人承担什么责任

    1502人阅读

    单位犯罪行为中,公司或组织的法定代表人通常要承担刑事责任。责任形式包括罚金处罚,或根据案件性质、情节判处监禁如有期徒刑等,具体取决于罪行严重程度和法律法规规定。在特殊情况下,若法定代表人能证明对犯罪行为不知情,或已尽合理管理监督职能,其刑事责任可能减轻甚至豁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