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解答 > 交通肇事精选解答 > 骨折伤残鉴定怎么做

骨折伤残鉴定怎么做

时间:2024.10.11 标签: 交通事故 交通肇事 阅读:1337人
律师解析:
1、交通肇事刑事诉讼时效一般是五年。如果犯此罪,诉讼时效是十年;
2、如果可能被判处的判定最高刑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诉讼时效是十五年。
3、根据法律规定,法定最高刑为五年以上不满十年有期徒刑的,经过十年不再追诉,而交通肇事罪的法定最高刑为七年以上,所以追诉时效为10年。
法律依据:
《刑法》第八十七条
犯罪经过下列期限不再追诉:
(一)法定最高刑为不满五年有期徒刑的,经过五年;
(二)法定最高刑为五年以上不满十年有期徒刑的,经过十年;
(三)法定最高刑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十五年;
(四)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二十年。如果二十年以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
第一百三十三条
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版权声明:本平台对图文内容模式享有独家版权,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转载。

不能判处缓刑的。1、肇事方主观上具有逃避法律追究的心态,因而不具有“悔罪”心理。2、归案后,即使产生了悔罪心理,实施了悔罪行为,但他们的“罪过”比起肇事后未逃逸的大得多,......

1、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2、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3、......

1、无证驾驶未造成重大事故的,不构成犯罪的,不负刑事责任,而是处相应的行政处罚;2、但如果行为人无证驾驶并造成了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构成交......

图文精选 普法视频 语音解答
  • 肇事逃逸要怎么处罚

    徐宁律师

    肇事逃逸没有构成犯罪的,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可以并处十五日以下拘留。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发生交通事故承担主要责任或者全责的,构成交通肇事罪,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有逃逸情节处7年以下有期徒刑。若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7年上有期徒刑。

    播放量:836 2022-06-07
  • 非驾驶员能构成交通肇事罪吗

    徐宁律师

    一般而言,交通肇事罪的主体是驾驶员,但是非驾驶员也可能构成交通肇事罪,如负监管义务的车辆承包人安排、放任、强令他人违章驾驶,造成重大交通事故或指使肇事人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论处。

    播放量:697 2022-06-07
  • 肇事逃逸一定会构成犯罪吗

    徐宁律师

    肇事逃逸没有构成犯罪的,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可以并处十五日以下拘留。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发生交通事故承担主要责任或者全责的,构成交通肇事罪,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有逃逸情节处7年以下有期徒刑。若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7年上有期徒刑。

    播放量:1350 2022-06-07
黄俊儒律师

四川启道律师事务所

人傻、话不多!善于帮当事人解决实际问题,人很踏实,不浮夸,很中肯实诚!

咨询该律师
  • 交通事故刑事责任一般判几年

    1867人阅读

    交通事故涉及刑事责任的判刑年限要视具体情形而定。构成交通肇事罪一般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肇事后逃逸或有其他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有酒驾等加重情节会加重处罚,而肇事者积极赔偿取得谅解等,量刑时可能酌情减轻。

  • 肇事逃逸未遂算逃逸

    1253人阅读

    肇事逃逸未遂通常会被算作逃逸。逃逸行为的认定关键在于行为人在交通事故后有逃避法律追究的主观故意,即便最终未逃离现场,只要存在此主观故意就构成逃逸。这体现法律对逃避责任行为的否定评价,旨在维护交通秩序和受害者权益。如破坏现场、毁灭证据、阻止救助等行为,即便未逃离现场,也应认定为逃逸。

  • 交通事故造成死亡判几年

    1508人阅读

    在交通事故致他人死亡案件中,一般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肇事后逃逸或有其他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具体量刑要综合案件具体情况,如事故责任认定、是否逃逸等,不同情形量刑有别,实际判决会因案而异。

  • 撞死一人全责谅解后能免于起诉吗

    1350人阅读

    撞死一人且负全责,获得对方谅解后有免于起诉的机会,但不绝对。在交通肇事罪刑事诉讼中,获被害人谅解是从轻处罚重要情节,主动赔偿并获谅解,法院量刑时会考虑,情节不严重可能免于起诉。能否免于起诉需结合案件具体情况,如肇事恶劣程度等,严重案件即便有谅解也难免于起诉,要综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