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解答 > 刑事犯罪辩护精选解答 > 编造虚假恐怖信息罪的构成条件

编造虚假恐怖信息罪的构成条件

时间:2024.09.19 标签: 刑事辩护 刑事犯罪辩护 阅读:1134人
律师解析:
法律分析编造虚假恐怖信息罪的构成条件是:该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侵犯的客体是社会秩序;在客观方面表现为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传播编造的恐怖信息,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第一款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版权声明:本平台对图文内容模式享有独家版权,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转载。

指行为人自己损害自己权益的行为。自损行为原则上不具有违法性,但必须以不损害法律保护的其他利益为条件。如果为逃避履行法定义务或者为获取某种非法利益而实施自损行为的,不阻却违......

1、本罪所侵害的客体是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2、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盗窃、抢夺或者毁灭国家机关公文、证件或印章的行为。3、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即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

1、本罪的客体是国家的保守秘密制度。2、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非法持有属于国家绝密、机密的文件资料或者其他物品,拒不说明来源与用途的行为。3、本罪的犯罪主体为年满16周岁,......

图文精选 普法视频 语音解答
  • 如何区分变造货币和伪造货币

    胡静律师

    (1)客观行为不同,伪造货币即仿照真币的色彩、图案、形状、原料等制造假币,其中不包含有真币的成分;变造货币即通过挖补、揭层、涂改、拼凑等方式对真币进行加工处理,使其面额增大或张数增加。(2)构成犯罪的要求不同。伪造货币刑法没有规定数额较大才构成;变造货币则以数额较大为构成要件。

    播放量:1454 2023-06-06
  • 聚众斗殴与聚众扰乱社会有什么不同

    杨雷兵律师

    1、犯罪动机不同。聚众斗殴罪大多是为了争霸一方、私仇宿怨等流氓动机而破坏公共秩序;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则多是为了实现个人某种不合理的要求,如分房、调工作等而破坏公共秩序。2、情节要求不同。3、二者犯罪方法不同。

    播放量:1491 2022-06-15
  • 检察院受理行贿罪吗

    杨少宁律师

    检察院受理行贿罪,属于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范围,对于不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是国有公司、企业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有公司、贿赂也属于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范围。

    播放量:1261 2022-06-15
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律师

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

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律师团队,法律功底深厚,熟知案件办理和裁判规则,坚持专业分工和团队协作,严格保障案件办理流程和风险监督机制,为客户提供最优质、最高效的法律服务。本所专注于经济犯罪、职务犯罪等刑事犯罪辩护;人身损害、交通事故等侵权诉讼;婚姻家事、继承、房产、合同等领域纠纷;公司法律顾问;知识产权法律服务等;并且在全国多家知名媒体法律栏目担任社会热点事件法律点评人。 律所团队代理承办有河南新乡“河南大学生掏鸟窝被判10年半”“黑龙江汤兰兰案”“河南新飞集团副总李某涉嫌贪污罪”“特斯拉icon刹车失灵”车主张女士案、“山东蓝翔离婚及刑事案”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案件。

咨询该律师
  • 刑诉法几岁以上可以成为证人

    1818人阅读

    我国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未对证人年龄作明确严格限定,具备分辨是非、准确阐述事实及了解案件能力的人就有证人资格。未成年证人因认知和表达有局限,证词可能受质疑,但不意味着其都不能成为合格证人。评估其证词更谨慎,年龄非主要衡量标准,关键是认知与表达能力能否提供可靠证言。

  • 容留罪是刑事案件吗

    1075人阅读

    这里讨论的“聚众罪”主要涵盖“容他人吸毒罪”与“容留卖淫罪”等严重犯罪。在我国法律中,这两项均为刑事犯罪,前者指提供场所让他人吸毒,后者指为卖淫提供场所。犯罪者会受严厉刑事制裁,量刑依犯罪情节、社会危害、悔过表现等多因素评估,如吸毒次数、卖淫规模等。有疑问建议寻求专业律师帮助。

  • 儿童进监狱需要光脚吗

    1049人阅读

    在我国,儿童普遍不会被投入监牢。对于未成年犯罪者,国家通过专门法律条款和相关机构处理,遵循教育、感化、拯救方针,通常安排在少年犯看守所等特定机构管理。监狱是关押成人罪犯的场所。同时,任何合法监管场所都不存在强制被监管人员赤足行走的规定,此说法无法律依据。

  • 对于违法犯罪的未成年实行什么方针

    1957人阅读

    对于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群体,遵循“教育、感化、挽救”方针。法律实践重教育引导,惩罚为辅。司法机关会考量未成年人身心特性与成长需求,用非监禁、非刑罚手段处理案件,如对部分未成年犯罪者实行附条件不起诉,量刑从轻或减轻。但对性质恶劣的未成年人犯罪,仍会依法严惩,以维护法律公正和公众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