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解答 > 股权精选解答 > 股权质押需要过户吗,相关规定有哪些?

股权质押需要过户吗,相关规定有哪些?

时间:2024.10.08 标签: 公司经营 股权 阅读:1021人
律师解析:
股权质押并不需要过户,但需要办理登记手续。主要规定为《民法典》第四百四十三条。前述法律规定,当事人股权出质的,质权自办理出质登记时设立。股权质押是指出质人以其所拥有的股权作为质押标的物而设立的质押,为办理出质登记的无法律效力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百四十三条以基金份额、股权出质的,质权自办理出质登记时设立。基金份额、股权出质后,不得转让,但是出质人与质权人协商同意的除外。出质人转让基金份额、股权所得的价款,应当向质权人提前清偿债务或者提存。
版权声明:本平台对图文内容模式享有独家版权,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转载。

请求公司按照合理的价格收购其股权,如果自股东会会议决议通过之日起六十日内,股东与公司不能达成股权收购协议的,股东可以自股东会会议决议通过之日起九十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股东会该项决议投反对票的股东可以请求公司按照合理的价格收购其股权:(一)公司连续五年不向股东分配利润,而公司该五年连续盈利,并且符合本法规定的分配利润......

该协议书具体应当写明转让方和受让方的信息、公司信息、转让股权比例、转让价格及价款支付方式、双方的权利义务、违约责任、争议解决方式等内容,然后双方签字,写上日期即可。......

图文精选 普法视频 语音解答
  • 隐名股东怎样才能确认为公司股东

    刘婉芬律师

    隐名股东在请求确认其为公司股东时,需提供证据证明其与名义股东之间存在合法有效的代持股协议,同时需要注意若隐名股东以规避法律的强制性规定为目的,如为规避法律禁止某些主体投资特定行业的禁止性规定,以他人名义投资,则隐名股东与名义股东之间签订的合同会无效,且不能保护此种隐名股东的股东权利。

    播放量:1201 2022-06-15
  • 隐名股东如何确认股东资格

    刘婉芬律师

    隐名股东在请求确认其为公司股东时,需提供证据证明其与名义股东之间存在合法有效的代持股协议,同时需要注意若隐名股东以规避法律的强制性规定为目的,如为规避法律禁止某些主体投资特定行业的禁止性规定,以他人名义投资,则隐名股东与名义股东之间签订的合同会因违反《民法典》的规定被认定无效。

    播放量:1034 2022-06-15
  • 隐名股东有哪些权利

    彭彦林律师

    隐名股东,是指处于特定原因,借用他人名义设立公司,在公司章程,股东名册等法律文件中并不显现其名字的投资人,对应的是显名股东。显名股东实际上是隐名股东的代持人,显名股东在公司的权利实际效果都归于隐名股东。因隐名股东为实际出资人,根据隐名股东与名义股东之间的协议,投资收益应当归隐名股东所有。

    播放量:455 2022-06-09
张雄涛律师

北京风展律师事务所

张雄涛律师,中共党员,北京风展律师事务所党支部副书记、执行主任。具有律师、美国注册法务会计师、高级企业合规师等资格。现任北京市东城区律师协会代表,东城区律师协会理事会理事、北京市律师协会并购重组委员会委员等职务。代理的李某诉天某刑事附带民事赔偿案,荣获2019—2021年度北京市法律援助优秀案例。 张雄涛律师自执业以来,在金融证券,税务,合同,债权,公司等民商领域有着非常丰富的专业经验。

咨询该律师
  • 股东个人卡往公司账户打钱怎么办理

    1122人阅读

    股东个人卡向公司账户打款时要先明确打款目的。若作为股东出资,需注明“出资款”,按章程规定程序操作,公司出具收款收据,财务做好账务处理增加实收资本或股本;若为借款给公司,要签借款协议明确重要条款,转账备注“借款”,公司做账务处理,这样能明确权利义务,避免纠纷。

  • 夫妻股东离婚了还承担无限责任吗

    1128人阅读

    夫妻股东离婚后通常需对公司债务负责,但不一定是无限责任。若股东完成出资义务,离婚不免除其对公司债务责任。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按认缴出资额、股份有限公司股东按认购股份担责。若股东滥用法人独立地位等逃避债务、损害债权人利益,离婚后可能担连带清偿即无限责任。总之,需依公司运营及债务情况综合判断。

  • 村民没有股权证怎么办

    1867人阅读

    村民若欠缺股权证,首先要明确所在村有无股权分配及制度体系,有则向村集体组织或股权管理部门咨询未发证原因,如资料缺失等。接着按要求补齐资料并提交,若村集体未及时处理可向乡镇政府部门反映。过程中要保留好相关凭证等资料,村民应积极与村集体沟通,依法维权,保障自身权益。

  • 私下签的入股协议有效吗

    1503人阅读

    私下签的入股协议在特定条件下有效。协议双方需具备相应民事行为能力,内容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强制规定和公序良俗,且是真实意思表达。不过,涉及特殊行业或需特定审批程序却未履行手续,以及条款约定不明有歧义时,可能影响效力、引发纠纷。协议是否有效需综合判断,签前应仔细审查以保障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