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解答 > 土地承包精选解答 > 土地使用权交换协议书格式与内容

土地使用权交换协议书格式与内容

时间:2024.10.01 标签: 征地拆迁 土地承包 阅读:1009人
律师解析:
土地使用权交换协议书格式应当法律规定来制定,内容首先应当写明甲乙双方的姓名等信息;其次,写明双方友好协商,本着自愿、平等、诚实信用的原则,自愿达成土地使用权互换协议;写明互换地块概况、履行期限和方式以及双方享有的权利与义务以及违约责任的承担;最后,双方当事人签字并写明时间。
法律依据:
根据《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规定,国家依法实行土地登记发证制度。依法登记的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版权声明:本平台对图文内容模式享有独家版权,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转载。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是要交契税的。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基本农田:国家和地方政府按照一定时期的人口、社会经济发展对于农产品的需求,并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所确定出来的不能够被占用的耕地。划定基本农田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优先保留原......

土地法47条补偿标准:《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条,国家征收土地的,依照法定程序批准后,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予以公告并组织实施。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拟申请征收土地的,应当开......

图文精选 普法视频 语音解答
  • 农村土地互是否能互换

    屈泉芳律师

    能。互换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定形式之一,但是,根据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第33条的规定,采取互换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应当报发包方备案。互换土地应呈报发包方备案不是互换土地合同效力的必要要件。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采取转包、出租、互换或者其他方式流转的,应当呈报发包方备案。

    播放量:1202 2022-06-07
  • 村里的土地能够互换吗

    屈泉芳律师

    村里的土地可以互换。互换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定形式之一,但是,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采取互换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应当报发包方备案。互换土地应呈报发包方备案不是互换土地合同效力的必要要件。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采取转包、出租、互换或者其他方式流转的,应当呈报发包方备案。

    播放量:1265 2022-06-07
  • 乡下的土地是可以互换的吗

    屈泉芳律师

    可以。互换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定形式之一,但是,根据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第37条的规定,采取互换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应当报发包方备案。互换土地应呈报发包方备案不是互换土地合同效力的必要要件。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采取转包、出租、互换或者其他方式流转的,应当呈报发包方备案。

    播放量:1102 2022-06-07
徐晓倩律师

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

徐晓倩律师 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 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土地一级开发与流转法律事务部主任 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员 北京律师协会会员 北京破产法学会会员 执业年限:10年 专业领域:诉讼、仲裁法律服务、行政诉讼、房地产建筑工程法律事务、征收拆迁等

咨询该律师
  • 土地权属不明附着物怎么处理

    1873人阅读

    土地权属不明时,附着物处理复杂且需妥善解决。附着物指土地上的建筑、林木等,此时不能随意处置,以免引发纠纷。应先通过查登记资料、部门调查等合法途径确定土地权属,权属明确前妥善保管维护。确定权属后,依法规和约定处理,有争议则协商、调解或诉讼,处理时务必谨慎保障各方权益。

  • 村小组有权收回村民林地么

    1807人阅读

    村小组在特定情形下有权收回村民林地。若村民连续两年对承包林地弃耕抛荒,或违反法律法规、村规民约损害集体利益,村小组可按法定程序收回。行使收回权要遵循合法、合理、公平原则。村民若对收回决定不满,可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村小组收回林地须有法依、有理由,以兼顾集体与村民权益。

  • 故意破坏庄稼应受到什么法律的制裁

    1350人阅读

    故意破坏庄稼是违法行为,会受法律制裁。我国《刑法》规定,故意破坏他人用于农业生产的庄稼,致生产经营重大损失、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等,情节特别严重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民法典》保护财产权,破坏者需担民事赔偿责任。地方性法规也有相关规定。法规旨在维护农业秩序和农民权益。

  • 土地确权后的侵权纠纷怎么解决

    1645人阅读

    土地确权后遇侵权纠纷,可先尝试协商解决,双方友好沟通争取达成满意方案。若协商无果,可向当地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注意有时间限制。若对仲裁结果不满或不被受理,可向有管辖权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备好相关证书与证据,遵循“谁主张,谁举证”原则,要依法维护自身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