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解答 > 土地承包精选解答 > 住宅土地使用年限是多长时间?

住宅土地使用年限是多长时间?

时间:2024.10.25 标签: 征地拆迁 土地承包 阅读:1060人
律师解析:
居住用地的最高使用年限为70年。土地使用权出让最高年限按下列用途确定:
(一)居住用地七十年;
(二)工业用地五十年;
(三)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用地五十年;
(四)商业、旅游、娱乐用地四十年;
(五)综合或者其他用地五十年。
法律依据:
《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第十二条
土地使用权出让最高年限按下列用途确定:
(一)居住用地七十年;
(二)工业用地五十年;
(三)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用地五十年;
(四)商业、旅游、娱乐用地四十年;
(五)综合或者其他用地五十年。
版权声明:本平台对图文内容模式享有独家版权,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转载。

可以减征耕地占用税的情形有:1、铁路线路、公路线路、飞机场跑道、停机坪、港口、航道占用耕地,减按每平方米2元的税额征收耕地占用税。2、农村居民占用耕地新建住宅,按照当地适......

张叶律师
张叶律师
15116982692
咨询我

1、保护林权证持有人的合法权益;2、调处林权纠纷的主要依据;3、征占林地和林地流转的必备条件;4、申请林木采伐的要件;5、明晰产权的依据;6、资产评估、作价入股、抵押的凭......

张叶律师
张叶律师
15116982692
咨询我

用于非农建设有以下情形之一者,应当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1、征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用地的;2、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本集体农用地的;3、使用国有农用地;4、需要办理农用地......

张叶律师
张叶律师
15116982692
咨询我
图文精选 普法视频 语音解答
  • 农村土地互是否能互换

    屈泉芳律师

    能。互换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定形式之一,但是,根据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第33条的规定,采取互换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应当报发包方备案。互换土地应呈报发包方备案不是互换土地合同效力的必要要件。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采取转包、出租、互换或者其他方式流转的,应当呈报发包方备案。

    播放量:1202 2022-06-07
  • 村里的土地能够互换吗

    屈泉芳律师

    村里的土地可以互换。互换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定形式之一,但是,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采取互换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应当报发包方备案。互换土地应呈报发包方备案不是互换土地合同效力的必要要件。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采取转包、出租、互换或者其他方式流转的,应当呈报发包方备案。

    播放量:1265 2022-06-07
  • 乡下的土地是可以互换的吗

    屈泉芳律师

    可以。互换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定形式之一,但是,根据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第37条的规定,采取互换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应当报发包方备案。互换土地应呈报发包方备案不是互换土地合同效力的必要要件。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采取转包、出租、互换或者其他方式流转的,应当呈报发包方备案。

    播放量:1102 2022-06-07
张叶律师

北京在明律师事务所

北京在明律师事务所律师,土地征收与房屋拆迁、合同事务。

咨询该律师
  • 土地权属不明附着物怎么处理

    1873人阅读

    土地权属不明时,附着物处理复杂且需妥善解决。附着物指土地上的建筑、林木等,此时不能随意处置,以免引发纠纷。应先通过查登记资料、部门调查等合法途径确定土地权属,权属明确前妥善保管维护。确定权属后,依法规和约定处理,有争议则协商、调解或诉讼,处理时务必谨慎保障各方权益。

  • 村小组有权收回村民林地么

    1807人阅读

    村小组在特定情形下有权收回村民林地。若村民连续两年对承包林地弃耕抛荒,或违反法律法规、村规民约损害集体利益,村小组可按法定程序收回。行使收回权要遵循合法、合理、公平原则。村民若对收回决定不满,可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村小组收回林地须有法依、有理由,以兼顾集体与村民权益。

  • 故意破坏庄稼应受到什么法律的制裁

    1350人阅读

    故意破坏庄稼是违法行为,会受法律制裁。我国《刑法》规定,故意破坏他人用于农业生产的庄稼,致生产经营重大损失、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等,情节特别严重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民法典》保护财产权,破坏者需担民事赔偿责任。地方性法规也有相关规定。法规旨在维护农业秩序和农民权益。

  • 土地确权后的侵权纠纷怎么解决

    1645人阅读

    土地确权后遇侵权纠纷,可先尝试协商解决,双方友好沟通争取达成满意方案。若协商无果,可向当地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注意有时间限制。若对仲裁结果不满或不被受理,可向有管辖权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备好相关证书与证据,遵循“谁主张,谁举证”原则,要依法维护自身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