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
质押合同而言,
担保期限属于《
担保法》第六十五条第(六)项规定的“
当事人认为需
要约定的其他事项”。当事人对担保期限的约定只有违反法律的有关规定(如有《
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的情形等)时,才导致无效。《担保法解释》在这个问题上走了一个极端。这样的规定也不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因为如果当事人约定了
担保期间,并且证券登记结算机构在当事人约定的担保期间届满后解除了对出质
股权的登记,这时候,即使按照《担保法解释》的规定,这个约定的担保期间对质权的
存续不具有法律约束力,质权仍然存在,那么,这个质权如何行使是很成问题的。因为股票的流通性,在出质人已经卖出出质的股票的情形下,质权是存在于出质股票的代位物-出质人出卖股票所得的价金之上呢?还是由
质权人根据
物权的追及效力,辗转而寻得原出质股票的现行持有人,而对其行使质权呢?无论何种情况,质权人都将处于尴尬境地。如果这个质权是存在于出质股票的代位物-出质人出卖股票所得的价金之上,那么,对这个价金法律没有规定妥当的
保全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