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民个人信息的内涵及特征
(1)与公民个人直接相关,能够反映公民的局部或整体特点;或是一经取得、使用即具有专属性。前者如公民的出生日期、指纹等,后者如身份证编号、家庭住址等。
(2)具有法律保护价值。公民个人信息承载了公民的个体特征,甚至各项权利,如果任由他人泄露、获取,必然导致公民时刻处于可能遭受侵害的危险状态。
(3)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不以信息所有人请求为前提。除非基于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的需要或信息所有人的意愿,任何组织和个人均无权泄露、获取其个人信息。
2、非法手段的认定
从窃取的特征分析,非法手段至少应当具备以下特点:
(1)是违背了信息所有人的意愿或真实意思表示;
(2)是信息获取者无权了解、接触相关公民个人信息;
(3)是信息获取的手段违反了法律禁止性规定或社会公序良俗。
3、情节严重的认定
依修正案,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方可追究刑事责任。但何为“情节严重”,尚无明确的规定可循。从立法背景看,近年来,公民信息广为泄露,网络上出现了公开兜售各类公民个人信息的广告,社会上甚至出现了搜集、出售公民个人信息的“专业户”,对公民个人隐私及人身、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利用刑罚手段保护公民的个人信息安全实属必要。但刑罚手段有其特殊的适用范围,并非一切非法获取公民信息的行为均应受到刑罚处罚。
只要他人未经本人允许私自外泄个人信息或通过公民个人信息而获得非法收益的就已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如果发现自己的信息泄露的,就要及时的修改个人密码信息,若已造成经济上损失的就要立即报警处理。
免责声明
以下内容由律图网结合政策法规、互联网相关知识与律师输出信息后梳理整合生成,文字可能源于人工智能模型,不代表平台的观点和立场,请酌情参考。
法律上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认定主要有以下规定:第一,犯罪主体是自然主体(包括银行、政府等的工作人员);第二,行为主体非法收集或者贩卖公民个人信息;第三,违反国家规定。
法律上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认定主要有以下规定,第一,犯罪主体是自然主体(包括银行、政府等的工作人员);第二,行为主体非法收集或者贩卖公民个人信息;第三,违反国家规定。当我们遇到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如何认定时可以参考以下相关内容。
这一罪名类似于侵犯隐私,但又有点不一样的地方,可以说是对个人隐私的特别保护。因为,它的范围是十分狭隘的,仅仅包括那种具有数据上意义的信息,不包括个人的空间和身体隐私。当然,如果空间身体隐私被侵害,将会视情节,当作其他犯罪进行处理。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认定是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的认定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犯此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关于如何认定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可以参考下文。
无论我们是在工作、学习还是生活中,我们都可能会遇到各种法律方面的问题,所以我们平常就需要多了解一些法律知识,这样在遇到了法律问题时,就能够很好的去处理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了。本篇内容中整理了一些与怎么认定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相关的法律知识,希望能对您有帮助。
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其实无论我们是在购物、出行、学习还是工作中,都是离不开法律知识的,我们应该要学会运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如果您的生活正面临着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认定条件相关的问题而无法解决的话,那么可以从本文内容中来寻找答案。
当前的社会中,在就业、出行、购物等各种情形时,都是可能会遇到一些法律权益被他人侵害等一系列的法律问题,所以我们应该多学习了解一些法律知识,这样在面对这些法律问题时我们就可以通过法律的方式来维权了。在本文内容中我们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认定要件进行了解答,希望能解答您的问题。
随着时代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可能会遇到很多各种各样的法律问题,因此我们更应该多多了解一些法律方面的知识。如果您目前正面临着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认定要件的问题没办法解决的话,那么可以通过本篇文章中整理的一些法律知识来找到答案。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认定:其具体行为: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公民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将获得的个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给他人的;以其他方式窃取或者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法律适用至关重要。在中国,法律对此类行为有严格规范,涉及买卖或泄露他人隐私信息均属违法,严重者或面临监禁。民众应重视信息安全,不透露敏感信息。遇信息被侵犯,如骚扰短信、电话推广或财务损失,应立即报警。个人信息是宝贵财富,需谨慎维护。政府亦加大打击力度,保障民众安心生活。
严格三重认证
206个细分领域
3000+城市分站
18万注册律师
3亿咨询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