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下,通常情况下可以就以下几种情形提出精神损害赔偿请求:第
一,当个人人身方面的权益遭到侵犯时,例如涉及到生命、健康、身体、姓名、肖像、名誉、荣誉、隐私等相关权利;第
二,当非法将法定监护人转移并使得监护职责无法履行,进而对亲子关系以及近亲属之间的亲密关系带来严重破坏时;第
三,如果已故人士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隐私、遗体或遗骨等受到侵犯,其近亲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获得精神损害赔偿;最后,对于那些具有特殊人格象征意义的纪念物品,由于侵权行为而永久性地失去或损坏,也可以提出精神损害赔偿请求。
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精神损害赔偿的主张需要考虑诸多因素,其中包括侵权方的过错程度,侵权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其所产生的不良影响等等。
同时,赔偿金额还应依据受诉法院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进行合理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