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律专题 > 劳动纠纷专题 > 社保纠纷专题 > 生育险能自己去报销吗

生育险能自己去报销吗

生育险能自己去报销吗
社会保险是国家为员工的生活、医疗保障而实行的强制性保险。所谓强制性,就是由法律法规直接对双方的权利义务作出规定,双方当事人不得自由协商。社会保险费纠纷属于劳动争议,产生社会保险纠纷可以采取三种处理方式,即行政处理的方式、司法救济的方式、社会参与和监督。的方式。因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的不交、少交或迟交社会保险费纠纷是产生社会保险费纠纷的根源。
2024-03-04 13:43:48 已帮助1991人

精选律师 · 讲解实例

生育险能自己去报销吗
1、生育险一般由单位代为办理,但是你需要准备相关的材料。
2、生育保险报销要根据流程来办理:
(1)怀孕后,带户口本、结婚证身份证等相关证件,由单位经办人办理生育保险就医登记。确定产检和生小孩的医院。
(2)生育时,将就医登记表带到医院。这样使得社保局、医院核对后,便于使用生育保险结算。
(3)生小孩后,办理独生子女证,带就医登记表、出院小结(盖公章),结婚证、户口本、身份证等相关证件,由单位经办员到社保局申请,申领生育津贴。
3、生育保险中生育津贴实际是产假工资
4、发放形式主要有三种:
(1)单位已经为本单位员工参加了生育保险的,生育津贴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
(2)单位未为本单位员工参加了生育保险的,生育津贴由单位按照有关规定支付;
(3)外地户籍员工未能参加本市的生育保险的,生育津贴由单位按照相关规定(当地工资支付办法、女职工劳动保障条例等文件)支付女职工的产假工资;
5、因此生育津贴实际上就是产假的工资,不是可以重复领取的待遇。
6、法律依据:《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第五条规定,女职工生育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享受产假。产假期间的生育津贴按照本企业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计发,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
查看更多
最新 最热
全部
樊乐乐律师
2024-09-04 20:27:22
如果没签劳动合同,可按以下方式计算赔偿: 一、双倍工资赔偿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计算时间从用工之日起满一个月的次日,至补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前一日。但要注意,一般情况下,劳动仲裁的时效为一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例如,你从 2024 年 1 月 1 日开始在某公司工作,公司一直未与你签订劳动合同,若你在 2024 年 12 月 31 日申请仲裁,那么可以主张 2024 年 2 月 1 日至 2024 年 12 月 31 日期间的双倍工资差额。 二、其他可能的赔偿 如果因未签订劳动合同导致你被违法解除劳动关系,用人单位可能需要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赔偿金。赔偿金的计算标准为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例如,你在公司工作了两年零三个月,月工资为 5000 元。若公司违法解除与你的劳动关系,那么经济补偿应为 2.5 个月工资,即 5000×2.5 = 12500 元。赔偿金则为经济补偿的二倍,即 12500×2 = 25000 元。
问题:没签劳动合同怎么计算赔偿?
樊乐乐律师
2024-09-04 20:27:22
如果没签劳动合同,可按以下方式计算赔偿: 一、双倍工资赔偿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计算时间从用工之日起满一个月的次日,至补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前一日。但要注意,一般情况下,劳动仲裁的时效为一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例如,你从 2024 年 1 月 1 日开始在某公司工作,公司一直未与你签订劳动合同,若你在 2024 年 12 月 31 日申请仲裁,那么可以主张 2024 年 2 月 1 日至 2024 年 12 月 31 日期间的双倍工资差额。 二、其他可能的赔偿 如果因未签订劳动合同导致你被违法解除劳动关系,用人单位可能需要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赔偿金。赔偿金的计算标准为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例如,你在公司工作了两年零三个月,月工资为 5000 元。若公司违法解除与你的劳动关系,那么经济补偿应为 2.5 个月工资,即 5000×2.5 = 12500 元。赔偿金则为经济补偿的二倍,即 12500×2 = 25000 元。
问题:没签劳动合同怎么计算赔偿?
更多
  • 说清楚
    完整描述纠纷焦点和具体问题
  • 耐心等
    律师在休息时间解答,请耐心等待
  • 巧咨询
    还有疑问?及时追问律师回复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