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照《国务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执业医师法》给予医疗单位和直接责任人以相应的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医疗事故行政责任主要有:
1、财产罚。基于违法或违章行医而致的医疗纠纷,可给予医疗单位一定数额的罚款,或没收财产(如未达法定标准的、能严重影响病人安全和健康的医疗器械,各种假药劣药等)。
2、行为罚。符合《执业医师法》第37条规定,情节较重的,或由于医院严重管理混乱而致的医疗纠纷,卫生行政机关可暂扣或吊销直接责任人的《医师职业证书》或《护士职业证书》,暂扣或吊销责任医疗单位的行医许可证。
3、惩戒罚。基于医疗单位管理不善而致的医疗纠纷,可给予警告、通报批评或限期改正等措施。对于医师责任符合《执业医师法》第37条规定,情节较轻的,可给予警告或责令暂停执业活动。
4、行政处分。直接责任人或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在医疗纠纷中负有责任的,可依责任大小比照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等行政处分。
法律依据:
《执业医师法》第三十六条 以不正当手段取得医师执业证书的,由发给证书的卫生行政部门予以吊销;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执业医师法》第三十八条
医师在医疗、预防、保健工作中造成事故的,依照法律或者国家有关规定处理。
《执业医师法》第四十一条 医疗、预防、保健机构未依照本法第十六条的规定履行报告职责,导致严重后果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并对该机构的行政负责人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免责声明
以下内容由律图网结合政策法规、互联网相关知识与律师输出信息后梳理整合生成,文字可能源于人工智能模型,不代表平台的观点和立场,请酌情参考。
结合医疗行业特点,建立公立医院薪酬制度,完善收入分配激励约束机制,逐步提高医务人员待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根据绩效考核结果,做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同工同酬,重点向临床一线、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
关于医疗损害责任纠纷的最新规定是,医疗损害责任纠纷适用于过错归责原则,如果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能证明自身没有过错,不承担侵权责任,发生医疗损害责任纠纷后,患者有权利查阅、复制相关的病历资料。
社区医疗保险报销范围比例:起付标准最低为250元;两种门诊大病费用可报销;社区医疗保险缴费时间;社区医疗保险缴费费用说明;社区医疗保险办理流程。
最新医院医疗过错责任划分是医疗人员的过错程度,也就是其在具体的损害后果当中所起到的作用来判断。实际上在我们国家判断的方式是比较多的,其中就包括有医学判断方式,还有就是可尊重的少数法则。
受害人(患者或其法定代理人)的举证责任。在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中,受害人应当就自己受损害的事实和接受过医疗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损害包括病员生命和健康的损害,患者本人及其亲属的财产损害和精神损害。接受医疗的事实可以通过挂号、交费等诊疗手续来证明。
医疗损害责任纠纷的规定是根据相关法律的规定,如果患者在进行治疗的过程当中,由于医生和医疗机构的原因遭受到损害的话,那么医疗机构和医生是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的,具体根据实际的情况判定。
医疗过错责任举证最新规定有如果需要认定医疗机构有过错责任的话,那么需要进行举证。过错责任指的是因为医疗人员的行为从而导致了损害结果,也就是损害结果是由医疗人员的过错而导致的。
医疗事故的责任认定标准也就是医疗事故的责任的构成要件,包括责任的主体是医疗机构或者是医务人员,责任的主体做出了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的行为,存在主观上的过失,造成了人身损害的结果。
医疗事故责任认定标准最新是医疗事故的行为人必须在诊疗过程当中存在过失,而且必须要在诊疗护理工作当中,当然的必须要造成一定的危害后果,危害后果和诊疗人之间的过失存在因果关系。
1、60周岁及以上人员,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者一级医疗机构)就医的,基金支付比例从85%调整为90%。二级医疗机构从75%调整为80%。三级医疗机构从65%调整为70%。2、60周岁以下人员,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者一级医疗机构)就医的,基金支付比例从75%调整为80%。
严格三重认证
206个细分领域
3000+城市分站
18万注册律师
3亿咨询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