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行为人的交通肇事行为必须达到“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程度,这是认定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前提和基础。如果行为人没有造成上述严重后果而逃逸的,则不应认定该行为人“交通肇事后逃逸”,仅能作为治安处罚的从重情节考虑。
(2)行为人在逃逸时必须明知自己的行为导致了交通事故的发生,这是行为人的主观认知因素。如果行为人没有意识到交通事故的发生而离开现场,则不能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只能认定其构成一般交通肇事罪。需要强调的是,笔者所说的“明知”,是指行为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如果行为人“应当知道” 自己的行为造成交通事故而装作不知道,逃离事故现场的,仍应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3)逃逸的目的是为了逃避法律追究,这是认定“交通肇事后逃逸”的一个重要因素。
实践中,肇事人逃跑的目的大多是为了“逃避法律追究”,但也有少数人是因为其他目的,如害怕遭到被害人亲友及其他围观群众的殴打而逃跑,这些人往往在逃离现场后,很快通过报告领导或报警等方式,接受法律的处理。显然,这些人的主观恶性要小得多,因此,有必要在认定时加以区分,以保证准确适用法律,做到不枉不纵。当然,行为人出于正当目的逃离现场后,必须及时向有关机关报案,接受法律处理,否则,如果行为人一逃便杳无音信,仍应认定为 “交通肇事后逃逸”。
(4)行为人的逃逸行为不应仅限于“逃离事故现场”。
我国刑法规定的交通肇事后逃逸并不是单指的当场逃逸,也包括事后逃逸,关键是看行为人的主观目的与社会危害性,交通肇事后,虽及时将被害人送往医院抢救,但在之后却畏罪逃跑的仍应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免责声明
以下内容由律图网结合政策法规、互联网相关知识与律师输出信息后梳理整合生成,文字可能源于人工智能模型,不代表平台的观点和立场,请酌情参考。
肇事逃逸与肇事逃离是有区别的,到时考虑的话,他就说明了,已经构成我们刑法当中的交通肇事罪,但是肇事离开之后,逃跑并不一定会构成刑法当中的罪名。而且现在我们国家对于交通肇事罪,他处理力度非常大。
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逃避法律追究,驾驶车辆或遗弃车辆逃离交通事故现场的行为。发生交通事故后,发现被撞者已死亡或经医疗机构确认死者当场死亡,肇事方逃离现场的属死亡后逃逸。因肇事方逃逸而导致受伤害者没得到及时救助而死亡属于因逃逸致人死亡。这两者有些细节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主要死亡时间、原因的界定。
肇事逃逸和涉嫌肇事逃逸是两个概念。涉嫌肇事逃逸就是说有迹象显示可能发生逃逸,但是还没有经过验证。而肇事逃逸是已经确认的行为,就是事故发生后故意逃跑,以此逃避责任。涉嫌者可以通过深入调查来证明自己是清白的,而逃逸者就是已经确认违法的犯罪嫌疑人。
肇事逃逸指的是在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故意逃避责任,离开现场的行为。肇事逃逸罪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犯罪行为,需要满足特定的犯罪条件。并不是所有的肇事逃逸行为都构成肇事逃逸罪,只有当造成了重伤、死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等严重后果时,才可能被定罪。
肇事逃逸指的是在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故意逃避责任,离开现场的行为。肇事逃逸罪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犯罪行为,需要满足特定的犯罪条件。并不是所有的肇事逃逸行为都构成肇事逃逸罪,只有当造成了重伤、死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等严重后果时,才可能被定罪。
是有一定区别的,交通逃逸是行为人在发生交通事故之后,为了逃避法律责任而逃跑;而肇事逃逸是当事人认定自己没有责任而选择弃车离开事故现场,或者是离开之后又返回的情形。
交通肇事逃逸罪与交通肇事罪的区别是交通肇事逃逸是交通肇事罪其中的一个加重处罚的情节,交通肇事的定义:车辆在行驶中,发生碰撞、碾轧、刮擦、翻车、坠车、爆炸、失火等造成人员或牲畜伤亡、车辆损毁、建筑物倒塌等均称为交通肇事。
小区内车辆若遭撞击后,肇事者未经处理擅自离开,应视为肇事逃逸。 肇事逃逸指驾驶员在交通事故后逃避责任,离开现场,导致责任无法确定。 在小区内,若车辆被撞而肇事者逃离,即便未涉及犯罪,也需承担法律责任,面临罚款、扣分、拘留等处罚。 因此,遇到此类情况,应妥善处理,避免逃逸行为的发生。
小区内车辆若遭撞击后,肇事者未经处理擅自离开,应视为肇事逃逸。肇事逃逸指驾驶员在交通事故后逃避责任,离开现场,导致责任无法确定。在小区内,若车辆被撞而肇事者逃离,即便未涉及犯罪,也需承担法律责任,面临罚款、扣分、拘留等处罚。因此,遇到此类情况,应妥善处理,避免逃逸行为的发生。
肇事和逃逸的区别在于交通事故逃逸是指行为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以下是关于肇事和肇事逃逸的区别的问题的相关内容整理,希望可以对您有所帮助。
严格三重认证
206个细分领域
3000+城市分站
18万注册律师
3亿咨询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