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不正当竞争法》 [2] 第10条以及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禁止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若干规定》(1995年11月23日发布)指出,经营者不得采用下列手段侵犯商业秘密:
(1)以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2)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前项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3)根据法律和合同,有义务保守商业秘密的人(包括与权利人有业务关系的单位、个人,在权利人单位就职的职工)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第三人明知或应知前款所列违法行为,获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的商业秘密,视为侵犯商业秘密。在实践中,第三人的行为可能与侵权人构成共同侵权。
行为要点
刑法中,刑法第二百一十九条侵犯商业秘密罪,最高刑期七年,第二百二十条规定对单位犯罪直接负责主管人员和责任人员追究责任。
除这些,今年3月发布的民法总则第一百二十三条明确了关于商业秘密的规定。
李明德说,从民法总则、反不正当竞争
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国家工商局《关于禁止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若干规定》对于反不正当竞争侵犯商业秘密的规定:对侵犯商业秘密的不正当行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可以根据情节处以一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并可对侵权物品作如下处理:
(1)责令并监督侵权人将载有商业秘密的图纸、软件及其他有关资料返还权利人;
(2)监督侵犯人销毁使用权利人商业秘密生产的、流入市场将会造成商业秘密公开的产品。但权利人同意收购、销售等其他处理方式的除外。
想获取更多涉外专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