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律咨询 > 云南法律咨询 > 丽江法律咨询 > 丽江刑事犯罪辩护法律咨询 > 教唆他人作伪证罪如何认定
包同贺律师

中国政法大学硕士,江苏苏信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具有证券从业资格,企业高级法律顾问,企业合规师,累计为多个国企代理案件数十亿

15052099995

找律师

18万律师在线服务

问律师

咨询身边的法律专家

查知识

更多更全的法律资讯

教唆他人作伪证罪如何认定

衡** 云南-丽江 刑事犯罪辩护咨询 2025.04.14 18:28:24 338人阅读

教唆他人作伪证罪如何认定

其他人都在看:
丽江律师 刑事辩护律师 丽江刑事辩护律师 更多律师>
咨询我

教唆他人作伪证罪的认定,重点在于是否存在教唆行为以及该行为是否符合犯罪构成要件。行为方面,教唆是通过多种手段,像劝说、利诱、授意、怂恿、收买、威胁等,把自己的犯罪意图传递给原本没有犯罪意图或者虽有但不坚定的人,让其决定实施自己所授意的犯罪行为。主观上,教唆者要有教唆他人作伪证的故意,就是清楚知道自己的教唆行为会致使他人作出伪证行为,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出现。客观上,被教唆人实施了作伪证行为。要是教唆行为与作伪证行为有因果关系,教唆者就可能构成此罪。比如甲教唆乙在某案件里作虚假陈述,乙听从了,甲就涉嫌教唆他人作伪证罪。不过要明确,具体认定要结合案件的各类证据综合考量。

在司法实践中,对于教唆他人作伪证罪的认定不能仅依据单一因素。首先要准确判断教唆行为是否确实存在,包括是否有上述列举的劝说、利诱等具体行为表现。同时,要确定教唆者主观上的故意状态,这需要通过各种证据来推断其是否明知会导致他人作伪证并希望或放任该结果。对于被教唆人实施的作伪证行为,要查明其与教唆行为之间的关联,是否确实是受教唆影响而作出的伪证。只有综合这些方面的证据,全面、细致地分析,才能准确认定是否构成教唆他人作伪证罪。

2025-04-14 23:45:16 回复
咨询我

教唆他人作伪证罪怎么认定?这关键得看有没有教唆行为,而且这个行为得符合犯罪构成要件才行。

啥是教唆行为?就是通过各种办法,像劝说、用好处诱惑、明确指示、鼓动、花钱收买、吓唬威胁等,把自己想犯罪的想法灌输给本来没有犯罪想法或者虽然有想法但不坚决的人,让这人决定去干自己教唆的犯罪事儿。

从主观方面来说,教唆的人得是故意教唆别人作伪证。就是得清楚知道自己这么教唆,会让别人去作伪证,还盼着或者不管是不是这样的结果发生。

从客观上看,得是被教唆的人真去作伪证了。要是教唆行为和作伪证行为之间有因果联系,那教唆的人就可能犯这罪。比如说,甲教唆乙在某个案子里说假话,乙真这么做了,那甲就可能涉嫌教唆他人作伪证罪。不过,具体认定还得把案子里的各种证据综合起来判断。总之,认定教唆他人作伪证罪可不是简单看一点,得全面细致地分析各种情况。

2025-04-14 22:49:59 回复
咨询我

教唆他人作伪证罪的认定,核心要点在于是否存在教唆行为以及该行为是否契合犯罪构成要件。

从行为角度而言,教唆乃是通过诸如劝说、利诱、授意、怂恿、收买、威胁等手段,把自身的犯罪意图传递给原本没有犯罪意图或者虽有但不坚定的人,促使其决定实施自己所劝说、授意的犯罪行为。

在主观层面,教唆者必须具备教唆他人作伪证的故意,也就是清楚知晓自己的教唆行为会致使他人作出伪证行为,并且对这种结果持希望或者放任的态度。

于客观方面,被教唆人实施了作伪证行为。倘若教唆行为与作伪证行为之间存在因果联系,那么教唆者就有可能构成此罪。例如,甲教唆乙在某案件中进行虚假陈述,乙依言而行,甲即涉嫌教唆他人作伪证罪。需要留意的是,具体的认定还需结合案件的各类证据进行综合评判,不可仅凭单一因素决断,务必全面、细致地考量各种证据所反映的情况,以确保对教唆他人作伪证罪的认定准确无误。

2025-04-14 20:50:06 回复
咨询我

教唆他人作伪证罪怎么认定?关键就看有没有教唆行为,以及这个行为符不符合犯罪构成要件。

从行为上来说,教唆就是用劝说、利诱、授意、怂恿、收买、威胁这些办法,把自己的犯罪想法灌输给本来没有犯罪想法或者虽然有但不坚定的人,让他决定去实施自己劝说、授意的犯罪行为。

在主观方面,教唆的人得有教唆别人作伪证的故意,也就是明明知道自己的教唆行为会让别人去作伪证,还希望或者不管这种结果发生。

客观上,被教唆的人实施了作伪证的行为。要是教唆行为和作伪证行为之间有因果关系,教唆的人就可能构成这个罪。比如说,甲教唆乙在某个案件里作虚假陈述,乙这么做了,那甲就涉嫌教唆他人作伪证罪。要注意,具体认定还得结合案件的各种证据综合判断。

2025-04-14 19:50:20 回复
咨询我

教唆他人作伪证罪的认定,重点在于有无教唆行为以及该行为是否契合犯罪构成要件。

行为上,教唆是通过劝说、利诱、授意、怂恿、收买、威胁等手段,把自己的犯罪意图传递给原本没有犯罪意图或虽有但不坚定的人,使其决定实施自己所授意的犯罪行为。

主观方面,教唆者要有教唆他人作伪证的故意,也就是明知自己的教唆行为会让他人作出伪证,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出现。

客观上,被教唆人实施了作伪证行为。要是教唆行为和作伪证行为有因果关系,教唆者就可能构成此罪。例如,甲教唆乙在某案件中作虚假陈述,乙照办了,甲就涉嫌教唆他人作伪证罪。要注意,具体认定需结合案件的各类证据综合判断。

2025-04-14 19:09:17 回复

你好,关于上述的问题,解答如下,对于教唆犯应当如何认定1、对于教唆犯,应当按照他所教唆的罪定罪,而不能笼统地定为教唆罪,如教唆他人犯抢劫罪的,定抢劫罪;教唆他人犯放火罪的,定放火罪。如果被教唆的人将被教唆的罪理解错了,实施了其他犯罪,或者在犯罪时超出了被教唆之罪的范围,教唆犯只对自己所教唆的犯罪承担刑事责任。2、对于间接教唆的也应按教唆犯处罚。间接教唆是指教唆教唆者的情况。例如,甲教唆乙,(让)乙教唆丙实施抢劫罪,甲的行为便是间接教唆。对于间接教唆,也应按教唆犯处罚,即按照所教唆的罪定罪。因为“教唆他人犯罪的”是教唆犯,教唆行为本身也是犯罪行为,故教唆他人实施的,仍然是教唆犯。3、当刑法分则条文将教唆他人实施特定犯罪的行为规定为犯罪时,对教唆者不能依所教唆的罪定罪,而应直接依照刑法分则的规定定罪,不再适用刑法总则关于教唆犯的规定(参见刑法第104条第2款)。教唆犯是什么意思教唆犯是指以授意、怂恿、劝说、利诱或者其他方法故意唆使他人犯罪的人。成立教唆犯需要具备以下条件:1、教唆犯所教唆的对象(即被教唆的人)必须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否则不成立教唆犯,而成立间接正犯。例如,乙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且精神正常,如果甲教唆乙,甲便是教唆犯;如果甲教唆乙盗窃,甲则是间接正犯(刑法第17条第2款)。2、必须有教唆行为。教唆行为的实质是引起他人的犯罪故意。如果教唆行为引起了被教唆人的犯罪故意,被教唆人进而实施了被教唆的犯罪行为,则教唆行为与被教唆人的犯罪行为构成共同犯罪;如果教唆犯实施了教唆行为,但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则教唆犯与被教唆的人不成立共犯,但教唆犯仍然应当承担刑事责任。(1)教唆行为的形式没有限制,既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还可以是示意性的动作。教唆行为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劝告、嘱托、哀求、指示、利诱、怂恿、命令、威胁、强迫,等等。但如果威胁、强迫达到了使被教唆人丧失意志自由的程度,则成立问接正犯。(2)教唆行为必须是唆使他人实施较为特定的犯罪的行为,让他人实施完全不特定的犯罪的,难以认定为教唆行为。但是,只要所教唆的是较为特定的犯罪,即使该犯罪的对象还不存在,而是以出现对象为条件的,也不失为教唆行为。(3)教唆行为的成立不要求行为人就具体犯罪的时间、地点、方法、手段等作出指示。3、必须有教唆故意。教唆犯只能由故意构成,过失不可能成立教唆犯。一般来说,教唆犯认识到自己的教唆行为会使被教唆人产生犯罪故意进而实施犯罪,认识到被教唆人实施的犯罪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希望或者放任被教唆人实施犯罪行为及其危害结果的发生。

对于这个问题,解答如下,一、对象条件教唆犯的对象是特定的、本来没有犯罪意图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教唆犯的教唆对象必须符合下列条件:(1)教唆对象必须是特定的。(2)教唆的对象必须是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教唆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或者不具有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实施犯罪的,不构成共同犯罪,应对教唆行为人以间接正犯(实行犯)论处。(3)必须是本来没有犯所教唆之罪意图的人。已经有犯所教唆之罪意图的人不能成为教唆对象。如果行为人明知他人已有实施某种犯罪的意图,而为其出主意,撑腰打气,壮胆助威,坚定其犯罪意图,使其实施犯罪,不能认定为教唆犯,而应认定为帮助犯。二、客观条件教唆犯的客观方面必须有教唆他人犯罪的行为。教唆行为的认定中,主要应当注意以下四个方面:(1)教唆行为的内容必须是某种犯罪行为。如果是教唆他人实施其他一般违法行为,则不能成立教唆犯。(2)教唆行为的方式具有多样性。既可以是口头教唆,也可以是书面教唆,还可以是通过打手势、使眼神等形体语言进行教唆。具体来讲,可以是以金钱、财物、女色等利益引诱他人犯罪,可以是以嘲弄、蔑视、侮辱等手段他人犯罪,可以是以实施暴力、揭发隐私、毁坏财物等胁迫他人犯罪,可以是利用封建唆使他人犯罪,等等。(3)间接故意教唆和直接故意教唆对客观方面的要求有所不同。在直接故意教唆的情况下,只要行为实施了教唆行为,不要求被教唆的人实施被教唆的犯罪。被教唆的人实施了被教唆的犯罪的,成立共同犯罪之教唆犯;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实施所教唆的犯罪的,教唆者构成的教唆犯。在间接故意教唆的情况下,不仅要求行为人实施了教唆行为,还要求被教唆的人实施了被教唆的犯罪,如果被教唆者没有实施所教唆的犯罪的,不构成犯罪。三、主观条件教唆犯在主观方面必须有教唆他人犯罪的故意。具体包括以下几点:(1)从具体的罪过形式上来讲,教唆犯一般是直接故意,但也不排除间接故意的可能性。(2)从认识因素上讲,行为人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使一定的人产生某种犯罪的意图,并进而实施该种犯罪。如果行为人主观上没有这种认识,不构成教唆犯。(3)从意志因素上讲,行为人对他人实施犯罪以及危害结果的发生,持希望或者放任的态度。

没有解决问题?一分钟提问,更多律师提供解答! 立即咨询
律师解析
热门专题 优质咨询 热点推荐
诊断报告 全面解读 深度解析

法律问题专业剖析,免费提供
法律问题诊断分析报告~

免费体验
优选专业律师

律师三重认证,为您提供更专
业、更权威的真人律师~

立即查看

1分钟提问,海量律师解答

1

说清楚

完整描述纠纷焦点和具体问题

2

耐心等

律师在休息时间解答,请耐心等待

3

巧咨询

还有疑问?及时追问律师回复

立即咨询

想获取更多刑事辩护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