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我
1.劳动者拿到生效裁判文书后,若单位不付工资,可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法院受理后会通知单位限期履行。
2.执行时,法院有权查冻划单位银行存款,扣提其收入,还能查封、扣押、拍卖、变卖财产,若单位藏财产,法院可搜查。
3.对拒不履行的单位,法院可罚款、拘留,情节严重犯罪的,追究刑责,以此保障劳动者权益让工资执行到位。
2025-04-07 08:36:26 回复
咨询我
结论:
劳动者获生效裁判文书后,单位不履行工资支付义务,可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法院通过多种手段保障工资执行到位。
法律解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在劳动者取得生效裁判文书后,单位不履行支付工资义务,劳动者有权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法院受理后会发出执行通知要求单位限期履行。执行过程中,法院有多种执行措施,如查看、冻结、划拨单位银行存款,扣留、提取其收入,查封、扣押、拍卖、变卖其财产等。若单位隐匿财产,法院还可进行搜查。对于拒不履行的单位,法院可采取罚款、拘留等措施,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这些措施能有效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确保工资顺利执行。如果您在工资执行方面遇到问题,可向专业法律人士咨询,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2025-04-07 07:06:10 回复
咨询我
法院强制执行拖欠工资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的重要手段。其流程清晰,保障措施全面。
1.劳动者在取得生效裁判文书后,若单位不履行,可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法院受理后会向被执行人发出执行通知,要求其限期履行。
2.执行过程中,法院有多种执行手段。有权查看、冻结、划拨被执行人银行存款,扣留、提取其收入,查封、扣押、拍卖、变卖其财产。若单位隐匿财产,法院还可依法搜查。
3.对于拒不履行的被执行人,法院会采取进一步措施。可进行罚款、拘留,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建议劳动者及时关注执行进度,配合法院工作。法院应提高执行效率,确保劳动者合法权益尽快实现。
2025-04-07 05:41:50 回复
咨询我
法律分析:
(1)劳动者拿到生效裁判文书后,单位不履行工资支付义务时,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是合法有效的追讨途径。这为劳动者提供了司法保障,确保其权益能通过法定程序实现。
(2)法院受理申请后发出执行通知,要求被执行人限期履行,这是给予被执行人主动履行义务的机会,体现了执行程序的有序性和人性化。
(3)执行过程中,法院采取的查看、冻结、划拨存款,扣留、提取收入,查封、扣押、拍卖、变卖财产等措施,是保障工资执行到位的有力手段,能从不同方面对被执行人财产进行处置。
(4)对于隐匿财产的单位,法院的搜查权进一步加强了执行力度,防止被执行人逃避义务。
(5)对拒不履行的被执行人采取罚款、拘留等措施,甚至追究刑事责任,体现了法律的威慑力,促使单位积极履行支付工资的义务。
提醒:
在申请强制执行时要注意收集单位财产线索,不同案件情况有别,建议咨询进一步分析。
2025-04-07 04:13:47 回复
咨询我
(一)劳动者在拿到生效裁判文书后,若单位不履行支付工资义务,要尽快准备好强制执行申请书、生效裁判文书等相关材料,向法院提交申请。
(二)等待法院受理,受理后关注法院向被执行人发出的执行通知,了解限期履行的时间。
(三)配合法院工作,若知晓被执行人财产线索,及时提供给法院,便于法院查看、冻结、划拨银行存款等操作。
(四)若发现单位隐匿财产,及时告知法院,让法院依法搜查。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四十九条规定,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人民法院有权向有关单位查看被执行人的存款、债券、股票、基金份额等财产情况。人民法院有权根据不同情形扣押、冻结、划拨、变价被执行人的财产。人民法院查看、扣押、冻结、划拨、变价的财产不得超出被执行人应当履行义务的范围。
2025-04-07 03:17: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