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效的民事法律行为需满足:行为人有相应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不违法违规,不违背公序良俗。
2.依法成立的合同,一般成立即生效,除非法律另有规定或当事人另有约定。
3.合同无效的情形有: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虚假表示;违法违规;违背公序良俗;恶意串通损害他人权益。
4.合同可撤销的情形包含:重大误解;欺诈;第三人欺诈且对方知情;胁迫;乘人之危致显失公平。
结论:
民事法律行为需行为人有相应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且不违法违规、不违背公序良俗才有效;依法成立合同一般自成立生效,存在特定情形合同无效或可撤销。
法律解析:
《民法典》对民事法律行为和合同的效力有着明确规定。对于民事法律行为,要同时满足行为人能力、意思表示和合法性、公序良俗等条件才有效。合同生效遵循自成立生效原则,但有特殊规定或约定除外。合同无效和可撤销有多种情形,如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签合同无效,因重大误解签合同可撤销。了解这些规定能让大家在民事活动和签订合同时更谨慎,保障自身合法权益。若你在民事行为或合同方面遇到疑问,想确认其效力情况,可向我或专业法律人士咨询。
民事法律行为有效需行为人有相应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且不违反法律强制规定和公序良俗。依法成立的合同一般自成立时生效,但有特殊规定或约定除外。
合同无效情形有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虚假意思表示、违反强制规定、违背公序良俗、恶意串通损害他人权益。可撤销情形包括重大误解、欺诈、第三人欺诈、胁迫、显失公平。
为保障合同权益,签订合同前要确认对方民事行为能力和意思表示真实性。对于可能存在的无效或可撤销情形,在发现后应及时咨询法律专业人士,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权益,如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确认合同无效或撤销合同。
法律分析:
(1)民事法律行为有效的条件有三,即行为人具备相应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不违法违规和不违背公序良俗。这为判断行为效力提供了基本准则。
(2)合同一般自成立时生效,但有法律特别规定或当事人特别约定的情况除外。明确了合同生效的通常时间节点。
(3)合同无效存在多种情形,涵盖主体资格问题、虚假意思、违法违规、违背公序良俗以及恶意串通损害他人权益等,这些情形下合同自始无效。
(4)合同可撤销的情形主要围绕意思表示不真实,如重大误解、欺诈、胁迫、显失公平等,可撤销合同在被撤销前有效。
提醒:签订合同时要确保符合有效条件,警惕无效和可撤销情形。若遇复杂情况,建议咨询专业法律意见。
(一)签订合同前
仔细审查对方是否具有相应民事行为能力,比如可通过查看营业执照、身份证明等确认对方主体资格。确保自身表意真实,避免受欺诈、胁迫等情况影响。还要了解相关法律、行政法规,不签订违反强制性规定或违背公序良俗的合同。
(二)合同履行中
若发现合同存在无效或可撤销情形,及时收集证据。比如遭遇欺诈,保留好聊天记录、交易凭证等。若因重大误解签订合同,尽快与对方沟通协商解决。
(三)争议解决时
若协商不成,可通过法律途径维护权益。对于无效合同,可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确认合同无效;对于可撤销合同,在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行使撤销权。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实;
(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专业解答《民法典》确认合同效力无需司法认可,只要符合关键条件:双方当事人具备完全行为能力、诚实自愿的意思表示、内容合法无违公序良俗、形式合乎法律规定及行业规范,即告生效。其他法定有效要件同样不可或缺。
专业解答效力未定合同包括:无权处分他人财产订立的合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与其年龄、智力等不相适应的合同,以及无权代理订立的合同。这些合同在特定情况下可能不具备法律效力。
专业解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删除了“未取得处分权的合同效力待定”的规定,改为第五百九十七条:卖家未取得处分权导致买家无法获得标的物所有权,买家可解除合同并要求卖家承担违约责任。这一修改明确了未获处分权的买卖合同有效,区分了债权和物权行为。无权处分问题通过善意取得和侵权制度解决。
专业解答《民法典》对家庭暴力做出法律规范,如发生家庭暴力导致感情破裂,调解无效应准许离婚,且受害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此外,若一方宣告失踪,另一方提起离婚诉讼,视为有效离婚申请。再次分居一年后,任何一方提出离婚诉讼,亦应视为有效。
专业解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民间借贷纠纷案件撤诉后,诉讼时效为三年,自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在特殊情况下,法院可根据当事人申请适当延长诉讼时效期限。
严格三重认证
206个细分领域
3000+城市分站
18万注册律师
3亿咨询数据
想获取更多合同事务资讯